羊城晚报报道典型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好军嫂”韩素云回到“娘家”羊城晚报,畅谈新时代的责任与坚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王倩薛仁政林清清通讯员刘苡婷梁幸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许敏薛仁政
“羊城晚报没有变!”
2024年11月7日,立冬。这是韩素云第一次来到羊城晚报新址——羊城创意产业园。她说,如果当初没有羊城晚报,自己就不会被医院看到、病就不会好,更不会得到那么多的社会关爱。三十年过去,虽然楼也变了、人也变了,但心没有变:“一回到这里,我就感觉像回家一样!”
好人有好报
韩素云,这个曾经传遍神州的名字,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已经陌生。1993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社会广场》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心的呼唤,爱的奉献》的报道,介绍了这位传奇军嫂。她来自山东,为支持丈夫戍边广西,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一家九口的重担,不幸积劳成疾,患上人称“新癌症”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虽经多方救治,病情不见好转,还负债累累。次年元旦晚上,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袁浩看报纸时被这篇报道吸引住了,一种想为军嫂做点事的想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三天后,医院决定:无偿接来治疗。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当时我就只知道广州是经济发达城市,人家怎么可能免费为我看病?”回忆起当年,韩素云依然感觉历历在目,“当时半信半疑地买了来广州的火车票,没想到一出火车站,医院的梁立文院长(时任)、护士长、全骨科的医务人员都在那等着,我的心情一下子就非常……”泪水涌上眼眶,韩素云哽咽了。经过持续的治疗,加上置换人工关节,许多年过去,韩素云每一次的复查结果都显示:股骨头坏死已经修复。
弘扬新伦理
羊城晚报一直关注着韩素云,多名记者前后发表了数十篇报道,让坚强善良的军嫂故事和广东人大爱无疆的真情厚谊在大街小巷千家万户口口相传。当时在羊城晚报当记者的黄常开干脆把办公室搬到韩素云病房隔壁,住在医院跟踪报道。看到报道后,病友与热心市民纷纷前来看望这位陌生又熟悉的军嫂,送上祝福、留下捐款……
“我没想到,羊城晚报的影响力这么大。我爱人在街上照相馆洗一张照片,都被人认出来了,老板坚决不肯收钱。”韩素云介绍,自己的丈夫倪效武有一个小笔记本,把每个人对他们的好都记下来,他到现在还在感慨:没见过这样下功夫采访的记者,真的没见过。
多次报道韩素云的羊城晚报原首席记者樊克宁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还记得,当时社会上有句振聋发聩的发问,‘广东人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什么’?”这句话有个背景,就是商品社会带来了拜金主义、人际关系疏离和道德失范等问题。有学者曾提出将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第六伦”,羊城晚报原社长曹淳亮便发起了关于“第六伦”的讨论。
1994年3月30日,羊城晚报在头版刊发通讯《爱心无价》,打出媒体的价值导向——韩素云在羊城的际遇昭示世人:人世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金钱尚有价,爱心无价。这个在1994年持续了9个月的报道题材,中心思想正是弘扬社会新伦理。
报纸是时光的见证者。2024年11月7日,韩素云在羊城创意产业园里健步如飞,平稳地参观完岭南报业博物馆,还在“我要上头条”交互设备前开心地摆起姿势,与羊城晚报同框留念。在羊城晚报岭南报业博物馆的图片长廊里,她在一张照片前停下脚步。
1995年1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韩素云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羊城晚报记者樊克宁作为随团记者也被接见。30年过去,看着当年自己被接见的照片,她感慨万千:“没想到我一个农村妇女的病,居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心。真的感谢羊城晚报!”
人生又一站
支持丈夫戍边、侍奉患病的公婆、独力挑起农活重担,成名后,韩素云又默默学习工作,在基层岗位继续奉献。2009年9月,韩素云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对此,她的感言是:“荣誉是暂时的,做人是永久的。国家照顾我,给了我坐办公室的工作,我不能辜负信任。电脑不会,我学;技术不会,我练;腿不好,但我不能当‘花瓶’。”后来,她在南宁市财政局负责发放财政票据,一直干到退休,单位领导对她的评价是:“她品德可靠,她干这个,我们放心。”
作为全国劳模、双拥模范,荣誉等身的韩素云在单位里事事不落人后。有一次,南宁邕江涨大水,全单位都上了大堤,韩素云也拖着腿,悄悄加入到扛沙包的行列中。局领导坚决要她撤下来,让她分发救灾物资。可韩素云不满足于执行这项“轻松”的任务,又组织了一个“妈妈队”,为上大堤的子弟兵洗衣服,一时成为美谈。
三十年来,羊城晚报多次派出记者前往山东、广西等地回访韩素云,让她的故事和精神继续传承。“黄常开、樊克宁、陈国、赵仲炜、董育芳……”韩素云对采访过她的羊城晚报记者如数家珍,甚至记得记者孩子的姓名,“谢谢你们一直记得我,我也一直记得你们”。
从2016年退休开始,韩素云开始了人生的新阶段。她也担心,自己终究会有站不起来的那天。但她顿了顿,说:“人生就像坐公交,一站一站又一站,遇到什么事解决什么事,你不能被困难挡住,对吧?”
对话韩素云:
我对别人以真心别人待我以真诚
羊城晚报:这次回广州,有哪些感触?
韩素云:这次回到广州,我参加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六十周年大庆。来到广州我就想到了羊城晚报和医院对我的恩情,特别激动,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忘记。这次参观,感觉羊城晚报的发展非常好,变化非常大,我也很高兴,因为羊城晚报和医院都是我的救命恩人。
羊城晚报:听说您称呼袁教授为“爸爸”,您认为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韩素云:手术完成后,我每年都会来医院复查,都会去陪伴、看望袁教授。袁教授也待我像女儿一般,每次都会叮嘱家人为我准备好洗漱用品,就让我住在他隔壁房间。每周我们都会通电话,为了帮我省电话费,他叮嘱我要学会发信息。我在很多医院都治疗过,我感觉广州医生的精神面貌堪称行业楷模,医生待我如家人,我也会待医生如亲人,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是这样建立的。
羊城晚报:羊城晚报当年的报道中有一句话,“人世间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您觉得这种东西是什么?
韩素云:我觉得就是情谊。羊城广州给了我无私的爱,这次回来,大家对我的爱依然没有改变。如果没有大家的爱,我是站不起来的。我觉得广州是一座物质发达、人情同样温暖的城市。
羊城晚报:您和很多人都处成了亲人朋友,是怎么做到的?
韩素云:我认为是“真心”。你对我好,我会对你更好。我吃一点亏没有关系,多干点活儿也累不着。第二次手术的时候,同事没有告诉我就来到广州,照顾了我一个星期。我买房时,也有同事主动帮我“兜底”。这些情谊都是不能忘的。
羊城晚报:这份对他人的善意是源于家庭吗?
韩素云:我是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的,我们家28口人都没吵过嘴,从来不争不抢,性格温善,总是把好吃的让给爷爷。老人给我们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耳濡目染之下,我也愿意为大家付出爱。
记者手记
没有吃不了的亏,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刚看到韩素云第一眼,我的笑容还没展开,她就一把抓起了我的手,再也没松开,让我这个略有点“社恐”的人真切感受到什么叫“热情似火”。一个小时以后,我被办公室空调冻得冰凉的手彻底暖热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采访对谈,变成两个女人坐在冬日暖阳下一起抹眼泪。
从过去聊到未来,从价值聊到坚守,韩素云的表达并没有因为她作过全国巡回报告而变得模式化,依然简单、朴实。生长在一个令人不知所措的年代,遇到了看似绝望的人生困境,如今又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韩素云一直都很坚定,从不怀疑:“什么事都不会卡在那里,都会有大家出手相救。”
花园里的几个小台阶,她走得很吃力,后来我突然明白,她一直拉着我的手,是因为她也需要我。我想,她总有人相救,不是没有理由的。临走时,她拍拍我的手说:“没有吃不了的亏,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想,这是记者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吧。(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