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11月9日电(余乃鎏)探访古文化场所、开展座谈交流……8日,由厦门市同安区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走进银城·唱响同安”主题调研采访暨践行“四力”“探寻千年古城文脉”活动举行。来自中央驻闽、福建驻厦、厦门本地主流媒体记者20余人组成媒体采风团,围绕同安区四普成果及文物活化利用主题,走进同安三处古文化场所,探访银城古迹、探寻千年文脉,实地感受“古同安、今厦门”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文化底蕴、灿烂的文教传承。
古称“银城”、素有“声名文物之邦”之誉的同安,是厦门文化、闽南文化发源地,有着“宰相故里”“闽学源头”“提督摇篮”等历史文化名片,现存文物古迹占据厦门“半壁江山”。此次媒体采风团先后来到文公书院、同安孔庙、同安县衙旧址进行实地探访。
欣赏文公诗壁重读《观书有感》等朱子诗作名篇,了解文公书院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历史和变迁,听讲朱熹和弟子们的故事,想望朱子在同安开创讲学之风……在同安大轮山南麓的文公书院,采风团感受书院的古韵新风,而这座代表同安千年文脉的文化遗产,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持续涵养滋润着同安这片土地。
“文公书院是尊师重道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延续的实物见证。”工作人员介绍,朱熹在首仕之地、过化之区同安备受推崇,同安因此拥有两座传承朱子文化的书院,距今已有674年历史的文公书院是其中之一。如今,文公书院开启崭新的文化使命。在今年同安一中百年校庆期间,该校在书院活化利用基础上挂牌成立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基地,并在书院附近设置校友园,开辟专门的通道连通校友园和文公书院,“让千年文脉和百年学府进一步得到连接,让同安的千年文脉和教育的一脉相承得以具象化。”
在同安孔庙,讲解员向采风团介绍了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故事、建筑特色和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以及其与台湾、金门的文缘关系等情况。
“同安孔庙跨越历史,成为厦门大力推进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标志。”工作人员介绍,同安孔庙是厦门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建筑,也是厦门唯一一座孔庙,其创建于五代末并于公元1140年迁于今址,历代均有修、增建,现存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67年)重修的规制和风格,至今仍是承载与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保留着祭孔功能,“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成为两岸同胞共聚的文化盛会”;馆中收藏着本地出土、搜集的历史文物1562件(套),是留存城市记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同安孔庙是古同安“正简流风、紫阳过化、文教昌明、海滨邹鲁”文明的见证,它与台湾、金门的文缘关系也非常密切,如全台首学——台南孔庙就吸收了同安孔庙的诸多文化元素。
而在同安县衙旧址,采风团参观了同安这个千年遗址、市民文化公园,如今这里建有全球首座实质性运行的朱子书院,还藏着同安文库、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等一系列文化场所,构筑起古同安历史文化研究园;听同安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朱熹与同安、在同安的故事——同安是朱熹的首仕之地,也是他一生从政时间最长的地方,在同安期间,他的思想经历了“逃禅归儒”的重要转折,最终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同安因此被誉为“闽学开宗之地”……
“千年银城,四海同安。千载文脉,百年芳华。”同安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这句话浓缩了同安的开发史和文明史。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即拉开了文明史的序幕,从正式实施县治起至1997年撤县设区也持续了逾千年。今天的厦门市和金门县行政区域,正是从古同安发展而来;近年来,同安区以旧县衙为原点大力推进“文化兴区”工作,深入挖掘古同安人文底蕴,持续推动千年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千年银城,向史而新,同安根植文化沃土,将不断活化修缮利用文物,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不断焕发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