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7年,大清雍正五年。
一份加急奏折送抵京师,奏折从数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发出,具奏人是云贵总督鄂尔泰。说了一大堆溢美之词后,最后才将真实想法托出:请求皇上答应将原属四川的遵义一府五州县划给贵州。
一直以来,雍正皇帝老认为四川管辖范围太大,当时不仅遵义,而且陕西的好几个县都归四川管辖。把遵义划给贵州,既削弱了四川官员的权力,又为贵州输送了经济活力,可谓“一箭双雕,甚合朕意”。
当时遵义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带给贵州的“嫁妆”是吃喝不尽的“聚宝盆”,对“穷小子”贵州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朝廷给贵州的“中央转移支付”负担自然也减轻了不小。
于是,皇帝大笔一挥:准奏。就这样,“四川遵义”变成了“贵州遵义”。
遵义之名始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取义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思是没有偏向,没有不正的行为,要遵循王的大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话虽如此,历史上很多地方是皇帝管不了的,比如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对朝廷也经常阳奉阴违。那时,中原王朝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去了,对“西南夷”多采取羁縻制度,基本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平播之战前,遵义经历了远古、部族、郡县、土官四个时期。春秋时期,现遵义市分属鳖、鳛、巴、蜀和牂牁等国,战国时属夜郎国,秦汉时置郡,唐代改为播州直至明万历年间。由于距离王朝统治中心较远,遵义不可避免地被视为“化外之地”,因此史籍记载极为有限,多为只言片语。这给后世挖掘、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少困难。
这段时期的文化,比较突出的,一是遵义和中原地区交流后衍生的本土文化,代表人物是“汉三贤”舍人、盛览、尹珍。舍人为《尔雅》作注,开汉儒释经之首;盛览与司马相如作赋相和,可惜其作品《合组歌》《列锦赋》早已佚失;尹珍的出现,让“南国始有学焉”。二是“贬官文化”,“贬官”们虽然被流放到蛮荒之地,心中那点昌明之火却没有熄灭,他们把自己的文化思想、治世抱负都贡献给了流放地。从“贬官”自身来说,贬谪是不幸的,但对于他们的贬谪地,甚至对于文学史,这又是天大的幸事。相传李白流放夜郎,留下大量诗歌,对黔北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杨氏土司雄踞播州725年,历经唐宋元明四代。播州杨氏拥有强大的军事武装,对于维护西南地区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早在南宋时期就修建了以合川钓鱼城为核心的抗蒙山城体系。播州沃野千里,是贵州农耕文明、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相比其他土司经济基础也是最好的。虽然播州地处西南蛮夷之地,却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杨氏土司完全遵循中原汉文化和儒家思想体系,一直以来坚持“齐政修教,因俗而治”,极大地增强了其统治区域的凝聚力、向心力。
2015年7月,播州土司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有了杨氏土司700多年奠定的雄厚基础,改土归流之后,明清两代,贵州人才蜂起,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角逐于华夏科举场,创造了“七百进士六千举人”“三鼎甲”的骄人成绩,一时“俊杰之士,比于中州”。黔北地区因其特殊的文化地位,有了“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遵义”之说。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经遵义,关键的会议、神奇的战例、重大的胜利都发生在遵义这片土地上。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遵义与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洛阳等城市一起名列其中。
遵义,当之无愧。
文│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