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妈妈处在崩溃边缘,产后抑郁不是矫情

钱江晚报 2024-11-09 15:42:1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孙燕通讯员江晨朱诗意

“你睡了吗?我好想哭。”一位二胎妈妈没有太多迎接新生儿的喜悦,因为各种事情压得她“透不过气”,给朋友发去了微信。其实有过这样经历的女性不在少数,甚至还有深受产后抑郁困扰的女性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

最后那一刻她停住了

“就好像陷在一团灰色泥潭里,怎么都爬不出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的心理咨询门诊,面对心理治疗师胡婵婵,小可(化名)终于把心里话说了出来。

小可今年33岁,毕业后一路“升级打怪”,工作很努力的她获得了一份还不错的职务和报酬。想着终于奋斗有了一定基础的她,和丈夫要了孩子。然而在坐月子期间,她却发现自己开始不对劲。

一方面,公司竞争激烈、变动频繁,她很担心自己会丢了职务甚至丢了工作,多年努力付诸东流;另一方面,远道而来帮忙带孩子的婆婆比较强势,不仅很多观念冲突,而且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来“控制”小可。

小可的丈夫工作忙碌,一开始还会听小可“吐槽”,时间长了就“和稀泥”或者干脆“躲”出去。

在这样的环境里,加上休息不好,小可觉得自己“精神越来越恍惚”。

某天半夜醒来喂好奶,小可却睡不着,抱着孩子站在阳台前看着深夜的城市。“我就觉得一切都结束吧,不会好了,我没办法支撑下去了。”

推开窗户的那一刻,风吹到小可脸上,她像猛然惊醒一样退后了一步。“看到孩子睡梦中的脸,我停住了。”

在朋友建议下,小可来到了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就诊,经过一系列量表评估和相关检查后,小可被诊断为产后抑郁症。

因为不想吃药,小可开始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接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同时精神卫生科专家团队也为她和丈夫一起进行家庭治疗,并建议夫妻和老人分开居住。

超半数妈妈都曾遭遇

“小可的情况并不少见。”浙大一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少华教授说,“但这并不是现在的人更脆弱,而是大家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以前很多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可能自己和家人都没有意识到,其实她们是很痛苦的。”

产后抑郁症是指女性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与产后心绪不宁和产后精神病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

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于产后6周内发生,其临床特征与其他时间抑郁发作无明显区别。患者会出现持久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降低、失去兴趣,以及易疲倦、食欲下降、难以入睡等躯体症状。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63%的女性曾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孕产妇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但诊断率和治疗率较低。另外根据一些相关调查,产后抑郁的自杀率达15—25%,产后抑郁自杀很可能是母亲带着孩子一起结束生命,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也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悲剧。

“这些新闻的评论下方可能也有很多人在指责母亲,但是大家一定要意识到产后抑郁并不是所谓的‘矫情’‘想不开’,它是一种抑郁障碍,是一种疾病,需要接受科学规范的治疗。如果这时候再加上家人的不支持甚至是指责,一些家属对于产后抑郁的症状表现不理解,认为是其过于多愁善感、太矫情等,就可能会延误病情,甚至造成悲剧。”胡少华说。

接诊过多位产后抑郁患者的精神卫生科王丹丹副主任医师表示,除了产后抑郁之外,还要去关注母亲产后一系列精神状态改变。

“如果回溯既往情况,母亲曾有情绪异常高涨、话多、精力旺盛等表现,还需要进一步排查双相障碍,双相障碍也存在高患病率、高自杀风险。此外,也要进一步询问母亲产后是否存在创伤场景的闯入性体验、回避、警觉性高等症状,一部分产妇受分娩创伤后会发生应激障碍。部分产妇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言行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这时候患者通常对疾病/症状没有认识能力,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杀害他人(尤其是婴幼儿)和/或自杀等危险行为,此时需立即进行医疗救治。产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史、睡眠剥夺等问题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王丹丹副主任医师说。

产后抑郁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根据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激素变化和社会心理因素对本病有明显的影响。

家人支持很重要

专家表示,大家也不用太过紧张、如临大敌。就像人难免会产生抑郁情绪一样,并不是产妇出现抑郁情绪就属于产后抑郁症。当产妇出现这些情况,需要引起警惕:

情绪改变情绪低落,胡思乱想,莫名其妙想哭等,经常因为小事发脾气。

认知改变自卑、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感觉生活无目标,毫无希望,甚至想自杀。

行为改变想恢复正常的社交然而又没有足够的自信,精神难以集中,表现被动,心理上容易过分依赖。

生理症状入睡艰难,精神恍惚,头晕头痛,耳鸣眼花,食欲不振等。

可以先进行自我调节,如转移注意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听听音乐,找好友亲人倾诉等。这时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陪伴是最好的良药,亲人一定要多理解和关怀产妇的情绪和身体变化,千万不要说“不就是生个孩子么”“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话,一定要耐心倾听产妇的需求,多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帮助产妇更好地渡过这个时期。

如果产妇出现了持续性的上述情况,并且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人变得十分悲观、消极,此时亲人应该及时将产妇送至专业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病情重时需综合药物、心理和物理治疗等。

0 阅读:16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