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正在经历一次污染过程,太行山沿线部分城市已达中至重度污染水平。截至11时,北京也处于中度污染水平。本轮污染有何特征?空气质量又将如何发展?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进行了解读。
目前空气质量状况如何?
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表示,目前京津冀区域南部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但京津冀中部沿山一带污染程度较重。从11月7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浓度逐渐上升;8日至9日,在持续性偏南风控制下,河北南部、山东和河南大部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但京津冀中部太行山沿线城市污染程度相对突出。截至11月9日8时,京津冀鲁豫5省市中,10个城市PM2.5日均浓度超标,其中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150微克/立方米(石家庄,11月8日);7个城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115微克/立方米,其中邢台、石家庄、保定、雄安新区4个城市PM2.5小时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北京市在8日中午前后、8日傍晚至9日上午出现短时PM2.5中度污染,峰值浓度达到131微克/立方米。
为何京津冀区域南北污染差异这么大?
在本轮污染中,区域的空气质量存在一定差异,这是为何?
张远航解释,在偏南风持续影响下,区域南部扩散条件总体有利;京津冀中部风力较弱,叠加逆温高湿等不利因素,导致污染物在山前汇聚。7日至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维持高压后部控制,偏南风持续作用。河北南部、山东和河南大部风速在3至5米/秒左右,大气水平扩散条件总体较好。反观京津冀地区,受地形阻挡影响,南风抵达时风力明显减弱,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持续处于气象辐合区,夜间湿度维持90%以上,清晨出现逆温,导致污染物快速积累,成为本次污染过程的污染高值中心。
至于污染的成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火电供热行业和柴油货车、工程机械等活动水平处于高位且有所上升,排放的NOx等污染物及其化学转化是PM2.5污染的主要因素。从污染源监控监管数据分析来看,11月以来,在工业源方面,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陆续启动供暖试运行,火电供热行业重点企业开工率较10月下旬上升约5个百分点,钢铁、焦化等生产工序不可中断行业持续稳定运行;在移动源方面,区域重型货车交通流量、工程机械开工时长较10月下旬环比上升一成左右。这些都是区域内污染排放量较高的行业(领域),特别是对全社会NOx排放的累计贡献超过一半,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向硝酸盐快速转化,导致PM2.5污染持续加剧。
区域如何应对本轮污染?
区域污染之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根据污染形势演变和预测,京津冀区域各省市均科学依法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
京津冀中部城市针对本次污染过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截至9日,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省(市)共26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各地根据最新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按照企业环保绩效水平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对于绩效水平好的A级和绩效引领企业,可采取自主减排措施;对绩效等级低的企业,则需要加大减排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