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型储能技术如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新型储能驱动未来能源变革”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分析称,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太阳能和风能的占比仅为5%,远低于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60%以上。新能源的不可控性是能源转型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此,发展长时、高安全性的储能技术势在必行。
赵天寿强调,大型储能技术必须满足安全性、经济可行性以及不受过多自然条件限制的要求。他特别提到,液流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技术,因其高安全性、易于扩容和长循环寿命等优势,被视为有前景的长时储能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则提出了电力脱碳的转型趋势,强调可再生能源应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并通过需求侧的再电气化实现绿电替代。
黄震还提到,随着新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将来可以把大量不能上网的绿电做成燃料储存下来,比如绿电制氢、制氨等。不仅可以把难以消纳的风光资源存储起来,还可以实现跨季节、大规模储能与广域共享,这将成为燃料脱碳的重要途径。
此外,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陈文开也在论坛上表示,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将催生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各国抢占能源战略和装备制造业新高地的重要领域。她认为,新型储能技术的进步将有效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为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新型储能技术将催生能源新产业新业态,也成为世界各国能源转型关注的重要领域。
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表示,国资委将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拓展市场,深化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矿产资源等传统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