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这个词表达不准确,导致很多人产生了错误的理解。这轮10万亿元的财政增量政策其实是在“转债”。 一提到“化”,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让某种东西消失。比如,化解风险、消化食物,被“化”的风险和食物消失了。所以大家以为化债是让债务消失。 债务不会平白无故的消失,只会在偿还后减少,对应资源的投入。就像欠了房贷,每月用工资归还月供,房贷本金逐月减少的同时工资也少了。 不过,这轮化债并不会导致债务总额变少,当然,也不会增加,只不过是欠债的主体发生了变更而已,所以我才觉得用“转债”表述更加确切。 各地政府成立了大量城投公司,修桥建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都是城投公司在搞的,这些项目需要大量资金,于是城投公司就要发债融资,从而形成了地方规模庞大的隐性债务。从法律上来讲,借钱的是城投公司,债务与背后的政府没有直接关系。 现在做的是让地方以政府的名义发行显性债,用筹来的资金替城投公司还钱。如此一来,地方隐性债务减少了、城投公司欠的钱少了,但显性债务增加了、地方政府欠的钱变多了。或者可以理解成欠债的主体从城投公司变成了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会有任何变化。 另外,还有人说化债是“放水”。这显然是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分不清楚。不管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城投公司借钱,都不会增加货币供给,只涉及市场上已有的存量资金。只有央行借债才是“放水”。当然,降准降息也是“印钱”手段,只不过同样与央行有关,不是地方政府能做到的。 部分财经博主连基本概念都弄不明白,还在那边解读、分析,这就好像加减乘除都做不来却在给教别人怎么解方程,怎么可能讲得对呢?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