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多项合作达成,涉及乙肝、慢阻肺等多个疾病领域,特别是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消除乙肝、我国到2030年达到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目标等方面,多项合作助力目标的实现。
多方携手助力消除乙肝、麻风危害目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进博会期间,多项合作达成,旨在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葛兰素史克与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签署了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疾病长期管理项目战略合作备忘录,以数智化手段赋能患者管理,探索院内院外创新管理模式,共同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除乙肝目标。中国是乙肝大国,尽管近年来感染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患者“存量”亦对疾病防治带来巨大挑战。我国最新版本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亦将“功能性治愈”作为慢性乙肝患者治疗的目标,这意味着病毒虽不会从体内彻底清除,但血液中病毒量低至持续检测不到,无需药物治疗就可实现持久免疫学控制。这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摆脱长期服药的负担,还能显著降低后续疾病进展的风险,大幅改善生活质量。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表示,实施疾病全程管理对乙肝“治存量”非常关键,需要兼顾早期筛查、规范化治疗与管理,“乙肝诊疗涵盖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到长期随访等各个环节。随着诊疗水平的发展,患者在各个环节上的要求与期待也更为多元。我们将聚焦各环节上的未尽之需,用创新的数智化手段打通院内院外,帮助医患双方更好更高效地进行疾病管理。”王宇表示。
乙肝疫苗技术转让35周年纪念活动也在进博会期间举行。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疾病预防控制研究院院长梁晓峰提到:“乙肝疫苗技术转让之后,国家的免疫政策进一步完善,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大幅提升,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下降。近年来,中国婴儿乙肝三剂疫苗接种率达99%。中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降至2020年的0.3%,减少了数千万人感染”。“乙肝疫苗达成的‘预防先行’效果,为更多有着类似传染路径的疾病防控输出了经验借鉴。”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研究员乔友林表示。
今年1月,国家疾控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达到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目标。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皮肤和外周神经,晚期可导致残疾、毁容。尽管麻风的发病率已经大幅下降,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一定挑战,每年仍有新发病例报告。据世卫组织统计,麻风目前仍见于120多个国家,每年报告的新病例近20万例。中国在麻风防治领域虽然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基本消灭”(患病率低于1/10000)的指标,但由于缺乏有效疫苗,每年仍有数百例新发麻风患者。进博会期间,诺华中国与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在皮肤科领域的学术交流、疾病控制、临床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公益科普等方面发力,以专科发展带动防治能力提升,防病治病、惠及大众,助力实现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
另一家企业吉利德就签署了多项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政、产、协、学、研、医等多方力量,推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肿瘤、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领域诊疗服务的更高质量发展。在艾滋病防控方面,吉利德与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签署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合作项目,双方将合力探索和推动新时期HIV检测与治疗“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以促进HIV感染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深入推进HIV医防融合与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吉利德还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达成合作,参与协会发起“重视耐药,精准施策,有效防治,高质发展”学术教育项目,致力于将重视耐药的治疗理念推广到全国各地的HIV定点收治医疗机构,为可能发生耐药风险的高危患者精准制定应对耐药的管理策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我国HIV治疗耐药水平,让更多感染者享有更加规范化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多项合作聚焦慢阻肺、女性健康等领域
包括哮喘、慢阻肺等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国家层面也致力于提升疾病防控水平,今年9月13日,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部门还将慢阻肺患者健康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进博会期间,葛兰素史克宣布与暨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研究院(以下简称大湾区真研院)签订框架协议,双方将就呼吸创新医疗药物开展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在促进学术交流合作、推动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及转化等方面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郑劲平教授表示:“国家卫健委发文将慢阻肺病照护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层面上提高了对慢阻肺这一疾病的重视,也为慢阻肺病‘早诊早治早干预’提供了机会。期待与合作伙伴一同携手,进一步提高中国慢阻肺,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大湾区真研院蒋杰教授表示:“大湾区真研院围绕’港澳药械通’政策,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真实世界相关研究,为政府、社会团体和药械企业提供高效、高质量的相关服务。”
女性生殖健康也受到关注,进博会期间,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关爱女性生殖健康花蕊呵护行动”公益活动亮相,旨在结合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公众对于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疾病意识,守护女性生殖健康。当前,生殖道感染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健康的主要威胁。一项涉及全国700家医院的基线调研显示,在所有妇科门诊患者中,女性阴道炎症感染比例占到18.5%。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天有超过100万人感染可治愈的性传播感染疾病(STIs)。生殖道感染所引发的炎症反应,未获得及时的治疗可能进展为宫颈炎、盆腔炎等较为严重的妇科器质性疾病,甚至迁延输卵管粘连导致不孕,或影响妊娠期妇女导致流产或早产风险。“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具有传染性,且多数病原体尚未研发有效的疫苗,进一步增加了疾病控制的难度。”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介绍。
进博会期间启动的“破茧·橙蝶”红斑狼疮公益项目,希望凝聚社会力量,提高疾病的公众认知,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帮助患者破除疾病带来的困境之“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导致肾脏、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眼部等多器官、组织的损伤。目前,中国狼疮患者已近100万,其中约90%是女性。由于患者面部可能出现“蝶形红斑”的典型表现,故常被称为“蝶友”。系统性红斑狼疮虽未剥夺这类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但可能影响妊娠期患者及胎儿的健康,使患者的婚恋、生育面临重重难题。与此同时,患者还需面对外貌形象变化、病情的反复、经济负担以及来自社会的误解等多重压力,这些难题构成了束缚她们生活的困境之“茧”。作为一个长期的公益IP,“橙蝶”项目将在未来不断升级和拓展,为红斑狼疮患者及其生态圈各方提供支持,改善患者的生存环境,让她们不仅能“破茧而出”,更能“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