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沿河林立的高楼、滨水而建的公园、贯穿东西的“城市绿肺”……这样的场景,是你印象中的蚌埠吗?放在几年前,蚌埠人自己都是不敢想的。但现在,这些都是蚌埠淮河两岸的真实一面。
11月8日,大皖新闻记者跟随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走进蚌埠市,龙子湖东岸71岁的市民齐女士正和老年朋友们排练葫芦丝曲目,不远处,沿岸打造的网红景观、景点吸引市民驻足观赏。记者获悉,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启动“靓淮河”工程,从“治淮”到“靓淮”,水清岸绿的淮河成为市民亲水休闲的“城市会客厅”,蚌埠奋力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靓淮河”工程已成市民近水、亲水好去处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的“城中河”将中心城区与淮上区及三县分割两岸,且由于没有全面系统治理,岸线内外存在诸多短板和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蚌埠加快南北协调发展的“割裂带”和“减速带”。更由于淮河“两头翘、中间凹”的特征,加上常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携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枯水季河面不足200米,远看淮河像是一条“大沟”。
2022年初,蚌埠市正式启动“靓淮河”工程,该工程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等一系列举措,充分挖掘出淮河生态经济价值,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
“‘靓淮河’工程通过对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改造,拓宽拓深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能顺畅下泄,加固加宽原有堤顶,再次提升河堤防洪能级,形成‘超级堤防’。”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介绍。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龙子湖“幸福河湖”项目完成生态修复,岸线已建有“龙鳞叠水”“花山叠瀑”等多处微景点,平日里已成为市民游玩的“打卡地”,让老百姓“临水、亲水、近水、乐水”成为常态。
治淮有方多种效益成效显著
“靓淮河”工程带来显著的防洪效益,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蓄水补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工程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
大皖新闻记者从蚌埠市水利局了解到,在生态效益方面,“靓淮河”工程使“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绿色生态格局得到全新塑造,对主城区淮河段进行整体生态修复,将过去“脏乱差集中带”打造成贯穿西东的“城市绿肺”“生态绿轴”和“城市中心公园”。
经济效益方面,“靓淮河”工程的实施,将生态与经济紧密联系,整合了优势空间资源,促进了区域统筹,提供了新兴产业发展载体,为蚌埠在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不仅如此,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业于民得到初步实现。依托“靓淮河”历史文化轴线,通过雕塑、小品、主题公园等多种艺术形式,沿河布点,打造千里淮河文化长廊。因地制宜建设篮球、网球、足球、沙滩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7万人开展体育锻炼。
一水激活多业态带来城市发展新活力
从绿色生态到绿色生产力,如今的蚌埠高质量发展底色越来越足。今年暑期,由共青团蚌埠市委、蚌埠市人社局共同举办的“雁归珠城青创未来”暑期青年人才蚌埠行活动吸引了来自长三角等地区41所高校的50名青年学子前来,他们在参观重点企业、游览特色文旅景点中,领略宜居宜业宜游的蚌埠城市风貌。
大皖新闻记者了解到,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等一系列举措,蚌埠市充分挖掘淮河生态经济价值,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了沿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旅游等产业发展,加速从“隔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
依托“靓淮河”26公里的历史文化轴线,蚌埠市沿着淮河岸线布局,聚力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记忆的新地标。如今,“靓淮河”工程不仅仅是“市民公园”,更是蚌埠的“城市客厅”,淮河水奔流如斯,岸上的城市已然气象万千。
大皖新闻记者魏鑫鑫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