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连环杀手死刑犯,在注射死刑时,工作人员扎了90分钟没找到静脉,然后工作人员取消了当天的死刑注射。
死刑这个终极惩罚,本应干净利落,但在美国,它却常常变成一场荒诞剧。
2024年2月28日美国73岁的连环杀手克里奇,就经历了一场“死刑未遂”。
躺在行刑床上,他眼睁睁看着医疗小组在他身上扎了8针,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静脉注射点,最终监狱长只能无奈的宣布暂停执行,这背后到底怎么回事?
克里奇的案例,堪称美国死刑执行困境的缩影,3个州,5条人命,漫长的服刑生涯,最终却败给了一根针头。
他躺在那里,任由医护人员在他手臂、腿部、甚至手脚上反复尝试,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能输入的通道。
这尴尬的场面,不禁让人想起2017年和2009年在俄亥俄州发生的类似事件,一次又一次的执行失败,让死刑这项本应庄严的仪式,变得像一出拙劣的闹剧。
这些“扎针扎不死”事件,暴露了美国死刑执行系统的一个致命缺陷:专业不对口。
执行死刑的往往是执法人员,他们可不是医生护士,没受过专业的医学训练,让他们干这种精细活,不出岔子才怪。
何况像克里奇这种长期服刑、年事已高的死刑犯,身体状况往往不佳,静脉萎缩、血管硬化都是常见问题,想一针命中更是难上加难。
执行失败,引发的争议远不止技术层面,受害者家属苦等多年,就盼着这一天能给亲人一个交代。 结果行刑却变成了闹剧,他们的痛苦和愤怒可想而知,“凭什么让他多活几天?”
但反过来看,对死刑犯来说,反复经历死刑的“预演”,也是一种精神折磨,一次次被绑上行刑床,又一次次从死亡边缘被拉回,这种心理压力,谁能承受?
有人说,即便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也应该确保过程迅速而人道,反复的执行失败,无疑是对这种人道原则的践踏。
面对“扎针扎不死”的尴尬,美国司法系统也开始想办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医学培训,是最直接的思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此外完善死刑执行程序也势在必行,制定更严格的标准,确保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和效率,避免反复执行失败,对死刑犯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折磨。
克里奇的死刑被暂停后,美国的相关部门也在考虑接下来的怎么办,重新申请死刑执行令,或者是改用其他的方式都是考验着司法的智慧。
“找不到血管”的尴尬,只是美国死刑制度诸多问题的冰山一角,从程序的漏洞到伦理的争议,死刑制度本身就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暴露出制度设计的缺陷,而反复的执行失败,更是对人权的挑战。在现代社会,死刑的存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这项制度的意义和必要性了。
“找不到血管”的背后,是美国死刑制度的深层困境,它拷问着我们对生命、法律和人性的理解。
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如何平衡惩罚与人道,是一个永恒的难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转变,美国死刑制度可能会发生重大变革。
因为给了钱,所以找不到。
今天执行五分钟,没死成;明天执行五分钟,又没死成……没有别的“故事”的话。你知道,这种“事故”会让死刑犯,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吗?[滑稽笑][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