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面临48岁的人生抉择,耿保国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尽管家人的反对声此起彼伏,他却借遍了亲朋好友,拼凑出100万的巨款,买下了一座3000多平米的明清老宅。这个决定仿佛是将他的一生押上了赌桌。为了能真正住进这座古老的宅子,他花费了数十年,倾注了无数心血进行修缮。
(信息来源:中国非遗之光《20年前,他花100万买下70间房的明代大院,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传世老宅》)
1997年,香港回归,乔布斯重返苹果,怀旧风席卷全球。
就在这一年,山西平遥,一位48岁的漆艺匠人耿保国,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疯狂的事:砸锅卖铁,借遍亲友,凑了100多万,买下了一座破败的明清老宅。
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四合院,而是占地3000多平米,拥有70多间房的冀家大院——平遥古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家伙。
很多人觉得耿保国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一个手艺人,不好好做漆器,跑去搞房地产,这不是瞎折腾吗?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老宅年久失修,屋顶长草,墙体开裂,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等着寿终正寝。
耿保国却像着了魔一样,一头扎了进去,一修就是20多年,几百万砸进去,连个响都没听见。
耿保国可不是一时兴起。
他1949年出生,16岁就开始接触漆艺,几十年浸淫其中,技艺炉火纯青,1994年被授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更是成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骨子里有种匠人精神,特别热爱传统文化。
买下冀家大院,对耿保国来说,不仅是笔投资,更像是命中注定的事。
他在平遥县城来回搬了11次家,一直没个固定的住所。
这座老宅,给了他一个安稳的家,也给了他一个展示漆艺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对家乡文化的眷恋,一种对家族历史的责任。
修复老宅可真不容易,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
耿保国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进去。
他不仅亲自设计图纸,还跑遍了乡村寻找合适的砖瓦石雕,甚至连每一根梁、每一根柱的修复都亲自上手。
他请来当地经验丰富的工匠,和他们一起研究古建筑的结构和工艺,力求做到修旧如旧,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一进院的门楼早已倒塌,耿保国跑遍平遥,观察了数百个门楼,最终自己画图设计,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将其复原。
主院的“高山仰止”匾额,从写字到雕刻全是他自己做的。为了练好这几个字,他花了15年的时间。
他用最高级的烤木漆技术,加上真金画图案,哪怕泡在水里也不会掉色。
耿保国干了十年土建,又干了十年装饰,大半辈子都扑在这行上了。
如今,冀家大院,也就是现在的浑漆斋大院,已经焕然一新,成为平遥古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不再是一座破败的老宅,而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地标,见证着耿保国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家乡的热爱。
浑漆斋大院,不仅仅是耿保国的家,也是他漆艺的传承之地。
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工作室里帮忙,跟着他一起做漆器。
小儿子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奖,为家族争光。
耿保国和家人三代人都住在浑漆斋大院里。
这里虽然没有豪华的大房子,但满满的是温暖和宁静。
每天早上,耿保国一起床就打扫院子,给花浇浇水,种种草,然后就开始一天的创作。
他从未想过把大院改成宾馆来盈利,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所成就,应该为后世留下一些印记。
耿保国对漆艺的热爱,已经融入到他的血液里。
即使年过七旬,他仍然坚持创作,不断探索新的技法,尤其在线描方面,他做出了许多尝试。
他希望能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将漆艺文化传承下去。
耿保国对家乡的感情,就像他对漆艺一样,深沉而执着。
他买下冀家大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
他积极推广平遥的漆器艺术,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古城的历史和文化。
浑漆斋大院,不仅仅是一座古宅,更是一座时间胶囊,封存着耿保国对家乡的记忆,对家族的传承,对艺术的追求。
他承诺,要把一生的所学所得都融入到这座大院里,让它成为后代子孙心中永恒的纪念。
耿保国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坚守、传承和责任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匠人精神和家国情怀。
浑漆斋大院,不仅是一座古宅,更是一座精神家园,它将继续守护着平遥古城的文化脉络,并将这份文化财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耿保国的故事,在平遥古城里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有人说他傻,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守着个破房子;有人说他执着,为了心中的理想,倾尽所有,不求回报。
但更多的人,被他深深地感动着,敬佩着。
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耿保国的浑漆斋大院,也成为了这份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它就像一颗闪亮的珍珠,镶嵌在平遥古城的皇冠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