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思考中国脊梁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他刚刚完成小说《非攻》一个月之后。所以说,有理由相信,鲁迅对墨子的了解与理解,对其思考中国脊梁问题是有直接影响的。
先秦时期有两大显学:一是儒家,一是墨家。儒家在先秦是显学,先秦以降,还是显学,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破例将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编入“世家”之中,而且对孔子的弟子也做了梳理,写了《仲尼弟子列传》。比较而言,墨家就没有那么“走运”了。墨家在先秦是显学,先秦以后,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墨子的生活时代约在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诸侯争霸,就要发动战争,侵地、攻城、杀人盈野、血流成河、亡人之国。对此,墨子是坚决反对、坚决抵制的。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要求爱人如爱己,爱人之父母如己之父母,爱他人之国如自己的国家,故反对战争,抵御侵伐,这在《墨子》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与其他诸子显著不同的是,墨家学派不是光在嘴上说说,而是躬身实践的践行派,是名副其实的“埋头苦干的人”。
司马迁《史记》中说墨翟是宋国人,不过据后人考证,他更有可能是鲁国人。其实,墨子是哪国人并不重要,墨子的一生,奔波在鲁、齐、宋、卫、楚、魏等各国各地。墨子来往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主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亲自为实现兼爱、非攻的理想而行动。墨子及墨家学派总是以天下和平为己任,以匡扶正义为己责,以救亡图存为己务,所以,每当有国家被侵略时,墨家总是自愿地、自觉地前往,或制止战争于未始,或帮助防守于围困之中,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没有国家邀请他们必须如此做,这就是墨家。这也是墨家令人肃然起敬之处。《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出使楚国,用智慧与技术说服公输班和楚王,使其最终放弃侵略宋国的意图,就是墨家“非攻”成功的一个典范。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敢于担当,不是为了回报,不是有利可图,而是一种甘心奉献的精神。要真正埋下头来,就不能没有奉献精神。埋头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要抵御诱惑,甘心奉献,勇于担当,哪怕是献出生命。埋头才能苦干,对墨子与墨家学派而言,他们不仅不怕吃苦,而且自找苦吃,以苦为乐。
《庄子·天下》评价墨者说:“墨者穿着粗布衣服,脚穿草鞋,日夜不息,以吃苦耐劳为准则,不这样做,就不足以称墨者。”墨家主张节用,对衣食住行均求节俭。墨子是这方面的典范,“独自苦而为义”,为了理想,为了正义的事业,甘愿吃苦。
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务空名,不怕艰苦,脚踏实地,尽力工作。这就是墨子的埋头苦干。陈景润默默无闻数十年,在六平方米的狭小屋子里,就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和几麻袋草稿纸,在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重大突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埋头苦干。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在中国当时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一颗爱国之心,为祖国研究出了“两弹一星”,让世界惊叹,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靠的是什么?还是埋头苦干。如果觉得这些人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凡是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哪一个不是通过埋头苦干而取得的呢?
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作者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