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东京审判的法庭上,中国法官梅汝璈质问庭长,为什么中国应被安排在英国之后?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中国受侵略最深,抗战最久,牺牲最大,而英国却只是一味地忍受和投降,中国绝不能接受排在英国之后,我认为中国政府也不会同意被安排在英国之后!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1.10.26《二战战犯审判中的中国法律人》系列② 梅汝璈:东京大审判中的中国法官)
东京审判的筹备阶段,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法官座次安排,却引发了一场暗流涌动的较量。
最初的安排中,中国法官的座位被排在英国之后,这无疑是对中国在二战中贡献的轻视。
梅汝璈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据理力争,认为座次安排应该按照日本投降签字的顺序,即美国之后便是中国。
英国代表搬出“联合国惯例”来反驳,但在梅汝璈看来,这根本站不住脚,他义正辞严地指出,这不是联合国会议,而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性质完全不同。
受降签字顺序才是衡量各国贡献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座次安排的唯一依据。
这场“座位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地位的象征性较量,梅汝璈的坚持,体现了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以及对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
最终,在梅汝璈的据理力争下,各国代表同意按照受降签字顺序安排座位。这一结果,不仅是对中国贡献的肯定,也预示了中国在战后国际舞台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审判正式开始后,中方检察官又面临新的挑战——证据不足,由于战争的破坏,许多关键证据散失或损毁,这使得对日本战犯的指控难以成立。
一时间,中方陷入被动局面,正义的审判似乎岌岌可危。
关键时刻,资深法学家倪征燠临危受命,踏上了艰难的取证之路,他走访各地,寻找证人、收集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从劝说汉奸录下罪证,到采访受害者家属,倪征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这些零散的证据仍然难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无法对日本战犯进行有效指控。
转机出现在日军陆军档案室。倪征燠意外发现了大量记录日军暴行的档案,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
这批关键证据的发现,彻底扭转了审判的局势,也让中方检察官有了与其他国家抗衡的底气。
证据之争,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较量,更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中国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找到了关键证据,这不仅彰显了中国捍卫正义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
在是否对战犯处以死刑的问题上,东西方法官产生了严重分歧,一些西方法官出于“人道主义”和宗教信仰,主张宽恕战犯,反对死刑。
而梅汝璈则坚定地认为,必须对战犯处以极刑,以彰显法律的尊严和正义的力量。
梅汝璈指出,法律的意义在于约束行为,违法必究,否则法律将形同虚设。
这场理念之争,实际上是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梅汝璈的坚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战争罪行的深恶痛绝。
最终,法庭以七票对四票的表决结果,支持对主要战犯处以死刑,这不仅是对梅汝璈观点的肯定,更是对中国价值观的认同。
东京审判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国际审判之一,它不仅对日本战犯进行了清算,更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在审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梅汝璈的贡献尤为突出。
通过“座位之争”、“证据之争”和“理念之争”,中国在国际法庭上展现了自己的力量和决心。
梅汝璈的据理力争,不仅维护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东京审判标志着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中国作为战胜国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梅汝璈在东京审判中的表现,无疑是中国崛起的一个缩影,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并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