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跑去当和尚,15年后前妻找上门:儿需要你,还俗一画拍卖千万

孙虎的书房 2024-12-04 14:30:41

史国良,他曾凭借着过人的绘画天赋与不懈的努力,成为画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是,谁能想到,他竟毅然转身,踏入佛门,而这一去便是漫长的15年,仿佛就此与往昔的艺术世界划清了界限。

然而,15年后,前妻刘玉梅带着儿子找上门来,说了一句:“咱们儿子需要你”,让他最终选择还俗,而回归后的他更是凭借一幅画在拍卖会上拍出千万高价。

为何他当初选择决然出家?最后又为何选择回家了呢?

刻苦学习,遇到良师

1973年,史国良站在北京第三师范大学的大门口,看着校门口的碑铭,心中充满了敬畏。

在此之前,他自学成才,在画画上有着很高的天赋,但史国良还是在某一阶段遇到了瓶颈,他渐渐发现,自己似乎无法再突破原有的风格和技法,创作变得越来越困难。

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于是,他决定来到北京第三师范学院寻求更专业的学习机会。

但是,这所艺术名校对他来说,并非轻易能够进入的地方,尤其是他那时候并没有相关的推荐或者背景。

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偷偷抄下了学校里美术系教授的电话,开始一一打电话给他们,希望能获得一位老师的指导。

然而,大多数电话都没有得到回应,甚至有些老师认为他可能是个骗子,然而,史国良并没有灰心丧气,他知道,只有坚持,才有可能看到曙光。

终于,有一天,北京第三师范大学的国画老师周思聪接到了他的电话,周老师耐心听了他的介绍后,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当周思聪第一次见到史国良时,他的画作给了她极大的惊喜。

史国良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但他表现出的绘画才华与独特的艺术视角,让周老师非常认可。

在她的帮助下,史国良顺利通过了保送,进入了北京第三师范大学,开始了更为专业的绘画学习,这也标志着他正式向画坛进发。

但是,谁能想到,以前的他,还是个拿着树杈在地上画画的人呢?

贫寒少年的绘画梦

1956年的寒冬里,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家境贫寒的史家迎来了第六个孩子——史国良。

他的父母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日夜忙碌,而史国良和他的兄弟姐妹们早早地便学会了自立,七个孩子中,史国良并不是最受宠的那个。

他的童年记忆大多与饥饿和贫困相伴,每天除了与弟弟妹妹们去山野间寻找可以充饥的野果外,几乎没有什么玩具和娱乐。

对史国良来说,画画便是最简单也是最自然的消遣。

记得小时候,他常常拿着一根树枝,趴在泥土上作画,沙土成了他的画布,树枝成了他的画笔。

他并不懂什么艺术理论,也没有条件去接受正规的绘画培训,但他却能通过手中的“工具”勾画出栩栩如生的画面。

这些画并非单纯的模仿,而是他内心世界的表达——山野、树木、花草、动物,甚至是他心中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

每每画完,村里的其他孩子们都会围过来称赞,仿佛这小小的村庄是史国良的第一座画廊。

直到上小学时,史国良的绘画才得到了老师的注意,其实史国良的学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吊车尾,但是一到了美术课,总能引起老师的兴趣。

美术老师便主动找到了史国良,询问他是否有兴趣深入学习绘画,可这时候,史国良却并没有过多的期待,因为他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无法支持他接受更多的美术教育。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父母和五个哥哥姐姐并没有因为家境的困难而放弃他,而是决定支持他追求艺术梦想。

史国良回忆起那段时光,常常感慨万千,那是他人生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爱与支持,尽管他们自己也很困难,父母依然决定用尽全力为他争取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份期望成为了史国良此后不断努力的动力源泉。

那时,他暗下决心,无论多么艰辛,也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绘画梦想,不能辜负家人对他的期待。

尽管画画天赋明显,但史国良并没有因此停下努力的脚步,进入了中学后,他的绘画热情和动力更加高涨。

每当课余时间,他总是拿着画笔和画纸,埋头练习,一幅画的背后,可能有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别人画一幅,他可能会画十幅,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与其说他有天赋,不如说他有一股永不满足的劲头,那种渴望精益求精的精神支撑了他不断前进。

家庭的波折

史国良的艺术之路一度顺风顺水,在学校里,他的成绩优秀,创作也越来越成熟。

从北京第三师范学院毕业时,他凭借一幅名为《新的一页》的作品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并参加了北京的艺术美术展。

而这幅作品的成功让史国良成为了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之一,随之而来的,是画作价值的迅速攀升。

市场开始认可他的艺术才华,一幅作品的售价也逐渐攀升,百万元的成交价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就在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史国良也迎来了他的人生重要转折——与刘玉梅的相遇。

刘玉梅是中央美术学院书记刘庆贵的女儿,家境优渥,气质出众,两人因为共同的艺术兴趣而渐渐走到了一起。

尽管两人家庭背景差距较大,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相互欣赏,情感迅速升温。

史国良对刘玉梅的理解和支持也让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结婚后,刘玉梅决定辞去工作,专心照顾家庭。

史国良则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国画老师,过上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市场对传统国画的兴趣逐渐下降,西洋画的崛起让史国良开始感到焦虑。

那时,恰逢加拿大的艺术展邀请史国良参展,他决定离开家庭,去往异国他乡,寻找新的艺术灵感。

异国他乡的孤独

史国良来到加拿大后,曾一度感到非常孤独和失落,在国内备受瞩目的他,来到加拿大却没有获得任何关注。

孤立无援的环境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和困境,更糟糕的是,史国良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受伤,导致身体无法自理。

身心俱疲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内心的迷茫越来越深,正当他感到前途渺茫时,刘玉梅不离不弃,带着儿子史村来到了加拿大。

妻子的支持让史国良重燃了希望,逐渐恢复了身体和精神的状态,在妻子的鼓励下,史国良再次拿起画笔,创作出了几幅新作。

这些作品得到了当地艺术馆的青睐,并举办了他的个人展览,展览取得了成功,史国良的作品开始在加拿大有了销路,生活也开始逐渐走向正轨。

然而,在经历了这一切的变故后,史国良的内心依旧没有找到真正的平静。

他感到自己的创作灵感正在枯竭,生活似乎陷入了一种无休止的循环。

这时,他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他要离婚,去寺庙出家,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创作的灵感。

出家后,史国良彻底与尘世的喧嚣告别,开始了艰苦的修行,然而,尽管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却始终感到灵感的缺乏。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史国良意识到,自己的创作灵感并不是来自于脱离生活的佛法,而是来自于生活本身。

恰巧,在寺庙修行十五年后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到了寺庙,只说了一句:“回来吧,儿子不能没有你。”在妻子的再次劝说下,史国良决定还俗。

他回到了妻子和儿子身边,并以拍卖自己修行期间创作的《转经图》为契机,重新踏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令人惊讶的是,这幅画在拍卖会上以千万的高价成交,标志着史国良艺术生涯的全新开始。

归家后的史国良,用他的画作和家人之间的情感再次证明了,生活的美好不仅在于外界的认可,更在于内心的归属和家人的陪伴。

他不仅重新找回了创作的灵感,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0 阅读:17

孙虎的书房

简介:推敲历史细节,深刻描绘史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