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个中国人又拿了一块面包,太不要脸了!”1945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生陆元九,坐船去美国时,因为饥饿多拿了一块面包,被外国人嘲笑不要脸,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科学,救中国! 25岁的陆元九,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 但陆元九的留学之路,并非坦途。 船上伙食差,他多拿了一块面包,结果被美国乘客嘲笑。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他目睹了更多不公正的待遇。 这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弱小,人民便会受欺凌。 在美国,陆元九另辟蹊径。 选择了当时冷门的惯性导航技术进行研究。 这门学科难度极高,研究内容也与当时的尖端军事科技密切相关。 但他坚信,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陆元九仅用四年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学博士。 这在当时的麻省理工学院引起了轰动。 美国政府深知陆元九的价值,为了阻止他回国,设置了重重障碍。 他们以提供优厚待遇为诱饵,甚至强迫他加入美国国籍。 但陆元九始终不为所动,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回到祖国。 为了避免因涉密工作而被限制回国,陆元九主动从中断了与军事相关的研究。 转而从事民用科技研究。 即使如此,他仍然受到美国政府的严密监视。 需要定期向联邦调查局报到,以证明自己没有从事任何“不法活动”。 陆元九一直盼着回国,就算等了好久。 他盯着国内的动静,到处找机会。 直到1955年,中美就交换侨民达成协议。 然而,即使拿到了船票,回国之路依然充满坎坷。 由于种种原因,他不得不带着妻儿辗转多地,最终才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1956年,在历经23天的海上漂泊后,陆元九一家终于抵达香港。 那一刻,他的内心百感交集。 回国后,陆元九参与创办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潜心研究惯性导航技术。 在当时国内科研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 1958年,陆元九开始研究人造卫星的自动控制。 并最先想到要把火箭回收利用。 此后,他一直活跃在科研一线,在陀螺、惯性导航等领域取得成果。 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人造卫星、载人飞船、探月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除了科研,陆元九也很重视带学生。 他认真做事,全心全意,影响了周围很多人。 他常对学生说:“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技术问题搞不定,底气就不足。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教育理念的精髓。 即使在耄耋之年,陆元九仍然心系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他热心参与学术交流,也关心年轻科研人员的发展。 2021年,101岁高龄的陆元九荣获“七一勋章”。 这是党和国家对他一生奉献的最高褒奖。 他常常说道:在科学领域99分就等于0分。 他对科研工作非常认真,力求做到完美。 1996年,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失败后,年迈的陆元九立即赶到现场查明原因。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排查,他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根细小的“金丝”。 正是这根不起眼的“金丝”导致了火箭的失控。 这次事故也让陆元九对航天科研的要求更加严格。 他的事迹,将载入中国航天史。
西方人,就一块面包也装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