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刘文典到北大教书。一天,辜鸿铭问他:“你教什么课?”“汉魏文学。”刘文典恭敬地回答。“就你?”辜鸿铭冷笑地瞥了他一眼。 1889年12月的一天,刘文典出生在了安徽合肥。 自幼,刘文典就展现出了一股不同常人的聪明劲儿,这一点在他17岁那一年来到安徽公学求学后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即便是在一众优秀学子中,刘文典对于反封建等民主革命思想的感悟力和执行力都是其中佼佼者,这也让他很快受到了陈独秀、刘师培等人的看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远在日本留学的刘文典归心似箭,第二年就收拾包袱回到了国内,这期间,他成为了《民立报》的一名编辑,以笔为刀,为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做出了不少贡献。 后来,刘文典还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很长一段时间都活跃在了民主革命的第一线。 1917年,在恩师陈独秀的举荐下,刘文典来到了北大任教,只不过,谁也不曾想到,刘文典还没来得及大显身手呢,一场猝不及防的交锋就开始了。 那天,刚刚下了课堂准备回办公室的刘文典不期然地遇上了正在校园里遛弯的辜鸿铭,出于礼貌,刘文典主动上前作揖打了招呼。 谁曾想,辜鸿铭不但没有回礼,还微微昂首侧开了头,冷哼了一声道:“你就是刘文典,你来北大当老师,你这点墨水你能教什么课?” 辜鸿铭这句话问得属实有点不客气,但他这时候已经61岁了,在北大任教也已有三年,不论从年纪还是资历上说,都不是刘文典可以比的。 再者说,辜鸿铭“清末怪杰”的名号也不是旁人随便一喊的,他不但精通9种外文,还身负13个博士学位,还真有几分瞧不上一般人的资本。 另一方面,刘文典也很清楚,学术上的事还得靠专业来说话,而他当下确实还缺少能够被人正视的作品。 于是,刘文典丝毫没有表现出恼怒的样子,依旧是恭恭敬敬地回答辜鸿铭道:“我给学生们教授汉魏文学。” 听闻此言,辜鸿铭终于转过了头来,只见他先是上上下下打量了刘文典一番,接着又很是嫌弃地翻了翻眼皮,冷笑着说了句:“就凭你?” 话落,辜鸿铭再没看刘文典一眼,抬腿就转身离开了,而看着辜鸿铭渐渐远去的背影,站在原地的刘文典暗暗攥了攥拳。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一是为了争口气证明自己,二也是真的想为文坛留下些什么,刘文典铆足了力气,终于在1923年写出了《淮南鸿烈集解》,一时间,在学术界掀起了不少波澜。 由此不难看出,辜鸿铭的轻慢非但没有打倒刘文典,还变相的激励了他。后来,刘文典又为《庄子》《说苑》等书的校勘,投入了不少心血,渐渐传出了“活庄子”的名头,对于这个称号,他自己也是相当自信且自得的。 然而,都说人无完人,刘文典也不能免俗,他在文坛上的成就和贡献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可是,吸食牙鸟片、与盐商有牵扯,以及之后的解聘事件,又似乎都让这位国学大师的身上多了些不可说的色彩。 现实生活中,人在直面他人的嘲讽和不屑时,很少有完全不受打击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和排解,刘文典面对辜鸿铭时尊重但不屈从的精神以及用实力说话的态度,又何尝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其实,人这一生能做的事情终究是有限的,与其把精力浪费在烦扰于别人嘴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不如专注于提升自己,这显然更有价值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