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多少钱都不卖!”1999年,美国通用公司想花200万美元,购买中国的两台老掉牙的机器,没想到竟却被中国一口回绝了。 二战期间,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陈祖东教授接到一项重要的工作,组织上竟然命他在贵州桐梓县的一处溶洞中修建水电站,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937年,日军全面掀起了侵华战争,而由于近代中国工业的羸弱,所以在武器装备上,对方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可即便如此,国民政府还是没有妥协认输,反倒是将原本处于东部的大型机械相继西迁。 其中,贵州桐梓县便是一处重要的根据地,由于贵州多为喀斯特地貌,山地众多,所以很容易隐藏大型设备,而为了让日军掉以轻心,国民政府还专门将这间公司改名为桐业公司。 在他们的隐藏下,表面的桐业公司并不起眼,但实际却是有3000名工人在日夜兼程,为前线的战士送去武器弹药。 只是伴随着战争形势的愈发紧迫,发电厂的两台柴油发电机根本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再者而言,日方空军已占据了大部制空权,运送柴油的任务也十分困难,那段时间内,兵工厂常常会因此出现断电的情况。 这令身为厂长的韦小平十分着急,而望着山里的溶洞,韦小平仿佛想到了什么一般,立刻着手给国民政府发去了一封电报。 原来在距离工厂十公里左右处,有一条落差极大的河流,韦小平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认为能够将其开发建设水电站,工厂的用电问题自然也就能够得到解决。 而对于此事,国民政府也很快给出了答复,并派遣了清华大学水利系的陈祖东和东北大学、工业大学的诸位专家前来负责这项工程。 但仅仅有着陈祖东等人还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是没有最重要的发电机组,又何谈发电一说。 彼时,美国已经加入同盟国阵营,而国民政府与其也向来交好,于是便向美国发起了求救,并从对方通用公司购回了两台设备,通过大型运输机跨越了太平洋,绕经印度,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贵州桐梓县。 1943年9月,天门洞水电站正式运行,而它的出现也着实缓解了工厂的用电压力,为前线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抗战胜利后,兵工厂虽然撤出了桐梓县,但天安门洞水电站却留了下来。 此刻,它的任务也发生了转变,不再用以武器制造,而是成为了保障当地的居民们发电照明的屏障。 1999年,美国通用公司得知50年前的机器仍在运行,于是赶到了贵州桐梓县并提出了以200万美元购回两台发电机的想法。 不过,他们的设想很快遭到了贵州桐梓县任政府的拒绝。 因为对于中国人而言,它不仅仅只是两台发电机,更见证着抗日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是中美两国抗战革命友情的象征。 为了挖掘天门河水电站背后的红色血液,2019年,天安门河水电站正式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单之一,无数中外青年来到这里了解这两台发电机背后的故事,而它们也一直在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奋进,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