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有青山秀水,此处宜居宜业。2015年,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枪”,各地闻令而动,剑河踊跃其中,18145名群众随着挪出“穷窝窝”奔向新生活……
春秋代序,贵州剑河“后扶”工作七载回眸,且看剑河如何稳稳铺就搬迁群众的幸福路。
“十三五”期间,剑河县依托城镇和产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幸福、思源、馨怡社区及观么镇三合村等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点),随着3655户搬迁群众落户剑河,剑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由“前半篇文章”的“搬得出”向“后半篇文章”的“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过渡转变。
秋意晕染、斜阳暮下,宽阔平坦的“幸福路”,鳞次栉比的“小洋楼”,“红绿”妆点的“花园子”,悠然自得的“安居客”……走进剑河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入目和谐静谧。
作为居住思源社区6年多的罗琪来说,小区的一桌一椅都在见证着她从最初远离故土、客居他处的惶惶不安,到而今安心扎根、悠然居住的心态变化。
“我们的社区干部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们,小区干净整洁,健身器材、休闲场地随处可见,公交车还直接到家门口,各项基础设施都有,小区就好像个花园一样。非常感恩我们国家有这个好政策,搬到这里安稳地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很安心。”正在捯饬自家花草的罗琪介绍,小区里,不仅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全面完备,就医、就学、就业……生活圈里所需也都应有尽有,她十分满足。
给小区居民“宜居”的“刚需”到位,让群众“乐居”的“软件”也是剑河“后扶”文章的一个亮点。开展趣味活动、组建文艺队、开放老年活动中心……多姿多彩的文娱“菜单”正不断充实着小区居民的“闲”生活,既促进邻里融合,又加速搬迁群众对“新市民”身份的认同。
“现在我的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有文艺大队,有打球的,有跳舞的,有唱歌的,各种各样的都有。我是我们广场舞队的队长,逢年过节,我们都开展活动,大家开开心心过节,真的非常幸福。”谈及现在的生活,罗琪津津乐道。此外,各安置小区(点)因地制宜推行的积分超市兑换制、民族文化传承队、“幸福微菜园”……无一不在为搬迁群众解乡愁促和谐,提高城乡融入归属感。
搬得出还需稳得住,除环境“宜居”外,稳得住的关键还在于“乐业”。为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剑河持续加大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在各安置社区(点)“私人定制”式地发展农产品种植、中药材种植、就业车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助力群众和集体经济双增收。
伴随着藤条被编入藤席发出的清脆鸣响,幸福社区的就业车间里好不热闹,藤编工人杨政清和工友们正在赶制一批订单。据杨政清介绍,由于孩子就读的学校就在小区里,中午有饭吃,离家又近,无需分心的她可以安心加班,加上车间里的订单不断,工作稳定,生活特别有盼头,她说:“在社区开办的就业车间工作两年多来,每个月都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订单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拿更多工资。这种楼上就是生活,楼下就是工作,顾家和挣钱两不误的安稳生活我很满意。社区还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志愿者们无偿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解了我的后顾之忧。”
杨政清所在的就业车间是剑河县牵线优秀创业企业入驻的9家就业车间之一,借着就业车间,385名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此外,剑河搭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东风”,围绕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用工需求,开展实用性技能培训,用“授渔”的方式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也为搬迁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可能……在剑河易地扶贫搬迁的家庭现有搬迁劳动力3541户9249人中,搬迁劳动力家庭实现就业3541户8808人,就业率达95.23%,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其他无劳动力搬迁家庭均有国家“后扶”政策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工作一直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在过渡期期间,我们始终致力于深化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用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词,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让搬迁群众从‘易地搬迁’向‘宜居乐业’转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致富,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剑河县生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凤林说。
七载光阴更迭,未来可期可许。无论是从“前半篇文章”探索“六个坚持”,还是“后半篇文章”实施“五个体系”制度性部署,剑河始终“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致力让群众从“易地搬迁”到“安居乐业”。
因“后扶”工作突出,幸福社区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和黔东南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五星级社区”,思源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剑河县生态移民局获得“十三五”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杨家孟、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