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北京,金黄的银杏树叶成为人们追逐的景观,坐拥两棵600年古银杏的五塔寺也不例外。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就在五塔寺,馆内金刚宝座塔东南侧的综合碑区,有一通高达6.44米的御制石碑,名为广宁门外石道碑,它见证了清代京西石道的变迁,也是雍正执政期间留给后人的众多政绩的一个历史见证。
雍正下令修缮京西石道
清代为方便军民出行和物资运输,维持北京城的正常运转,不但疏浚了京杭大运河,还在城外新建和改建了很多道路,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条石道,即朝阳门至通州、广安门至卢沟桥、西直门至“三山五园”石板路。这三条石道都是用大型石块铺成,平坦工整,坚固耐用,总长度50多公里。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这三条石路还在使用,其中的广安门至卢沟桥段的这条石道,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在使用,造福京城百姓200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广安门原来叫做广宁门,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道光帝名字“旻宁”的名讳,才改“广宁门”为“广安门”。
清代的广宁门是京城经卢沟桥通往西南的重要门户,从广宁门至卢沟桥这一段的陆路交通要道,是清代皇帝南下拜谒西陵和去南方九省巡视的通常路径,因此有“九省御路”之称。元明清三代,定鼎北京,南方诸省的官员、举子、商贾等,大多取道卢沟桥经广宁门外大道进出京城。清代乾隆年间,昆山顾森所作《燕京记》载曰:“外城七门,面向西者广宁门(即彰仪门),西行三十里卢沟桥,过桥四十里即良乡县,为各省陆路进京之咽喉。”
然而,这样一条进出京城的重要通道,却因“轮蹄所践,岁月滋久,渐至深洼。时雨即降,潦水停注,则行旅径涉,淹蹇泥淖之中”,成为令行人望而生畏、叫苦不迭的一段“肠梗阻”。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即使用灰土垫平夯实,依然跋涉难行。
雍正即位后,得知广宁门外大道年年都需要修葺,“用石渣拌灰和土筑成,车马践踏,不免碾碎”,费时费工却收效甚微。为彻底解决问题,雍正派出专门人员实地勘察调研,最后确定铺盖厚石大板,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这段路“填洼为高,砌以巨石”,路长约5公里,宽6米。所用石块就近采自京西的石料,为黄白色石板,又名西山豆碴石。石块规格长1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在当时没有钢筋、水泥、沥青的条件下,石板路是十分高级的路面,也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总计花费帑金8万两。对于当时耗费巨资铺设的石路,老北京人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尺道路五两三”,即平均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
石道竣工后,为彰显政绩、载誉后世,雍正下令立碑纪念这一盛事。广宁门外石道碑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一日,青白石质地,螭首龟趺,下铺海墁。通高6.44米、宽1.83米、厚0.64米,重达60吨。碑身四周边框浅浮雕祥云龙纹,碑侧各雕刻五条升龙。龟趺卧于海水纹饰椭圆形座上,下为方形海墁石。额篆“御制”,碑文满汉合璧,汉文居右,满文居左。
碑文为雍正亲笔书写
广宁门外石道碑碑文为雍正皇帝亲笔书写。碑文首先说明古代政府设置专职官员修建和维护道路,古已有之;其次,阐述了京师作为帝国中心所在,保持交通顺畅对维护国家正常运转、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三层意思是广宁门至卢沟桥一带作为京城的进出门户,道路年久失修,官民通行严重受阻,改修道路十分必要和紧迫。碑文还讲述了道路的主责单位是奉宸苑,修建时间农历三月至六月,用帑金8万两,路宽2丈,路长1500丈等重要信息,同时表达了皇帝宵衣旰食、勤政爱民、体察民间疾苦、希望国家长治久安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可以说,这既是修建这条重要道路的一份完备的历史文献,也是雍正在位期间众多施政举措的一个历史见证,还是这位帝王留给臣民和后人的一份“述职报告”。
广宁门外石道碑体魄宏大,雕刻纹饰精美,可谓是帝都中的丰碑伟制,是明清北京地区众多碑刻中的上乘之作。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广宁门(广安门之原名)外小井村恭建世宗(雍正)御制碑亭,原立于小井村……在石道北,南向。”现在当年的黄琉璃瓦顶碑亭已无存,此碑现收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东南侧的综合碑区。
在使用20多年后,这条石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朝廷决定对这段石路进行重修,并将其延长拓展。在雍正朝修建石道的基础上,从小井往西续修到了大井村,长度增加了约1.5公里,用去帑金13.81万两。至此,这条石道东起广宁门,经关厢、太平桥、六里桥、小井、大井、五里店到卢沟桥,全线贯通。
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多次修整,这条京城通往南方的通衢大道得到了较好的整治和维护。嘉庆、道光以后,国力衰退,国家多事,官方对这条官道修治也愈来愈少,缺乏养护的石道也像清朝不断下滑的国运一样,逐渐残破凋零。
民国成立后,曾经多次对此路进行改建,并两次将其修成简易公路。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又将路面展宽为6米,1955年开始兴建京周(北京至周口店)公路。1987年,修建京石(北京至石家庄)高速公路时,六里桥至卢沟桥段基本上就是沿清代石板路这条线建设的。
石碑彰显雍正政绩
中国封建帝王中,庙号“世宗”的皇帝大多强硬、强势,都以性格强悍、铁腕治国著称。清世宗胤禛在清十二帝中故事较多、争议最大,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
雍正在历史上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那出色的才华、刚强的性格、传奇式的政治生涯都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在继位问题上的迷雾重重,对隆科多、年羹尧等功臣的严厉处置,对与其争储的诸兄弟匪夷所思的残酷打击,以及他别出心裁的易地建陵等,都让人们对这位帝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绕雍正的一系列传闻,给文人墨客和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拨开围绕在雍正身上的谜团,这位表面严厉的帝王,私下也是一个有趣有料的人。比如,雍正是一位喜欢时尚的帝王。他是历代君主中第一个穿上洋装的皇帝,至今在故宫尚保留他头戴卷曲假发身穿洋服的画像。此外,雍正还是一位追新求异、喜欢猎奇的皇帝,这位精力充沛的皇帝在闲暇之时,爱喝葡萄酒,喜欢玩弄钟表。当时有不少西洋传教士来中国传教,雍正像其他封建皇帝一样,为了稳定统治,主张对传教进行控制。但与其他皇帝有所不同,他很喜欢传教士带进来的一些西洋物品,如钟表、眼镜等西洋事物,收藏了数量众多、种类各异的钟表和眼镜。他尤其喜欢饮葡萄酒,据文献记载,当时有一位西洋御医就送过雍正三种葡萄酒:罗斯玛丽诺葡萄药酒、肉桂葡萄药酒和桃仁葡萄药酒。雍正帝都视其为珍宝,轻易舍不得喝掉。从这个意义上说,雍正可能是中国比较早的最具实力的葡萄酒爱好者和收藏者。
康熙在位61年,晚年对官员贪腐问题比较放纵,吏风渐至颓废。雍正皇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他作为一个非常务实且很有政治见解和胆识的帝王,在位期间力排众议,大刀阔斧地改革,反贪除弊,各方面都实行新政,为乾隆朝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雍正虽然在位不长,但他立志以勤先天下,励精图治、朝乾夕惕,主张“为政务实”,从实际出发,踏实办事,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做了许多帝王望尘莫及的实事、大事,实属不易,其建树之多,政绩之大并不亚于其他清朝其他君王。因此,清史专家杨启樵评价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
广宁门外石道碑记载的就是雍正众多政治活动中很小的一件事情。但这条路及雍正亲笔书写的碑文,却彰显出这位封建帝王勤于政事、心系天下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