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苏南
近日,有关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下简称“电力排放因子”)核算的政策频发。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研究完善电力平均排放因子核算方法;由生态环境部指导制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以下简称“通则标准”)要求,加快推进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和数据核算,摸清产品碳排放“家底”;通则标准发布之前,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21年全国、区域和省级电力排放因子。
在受访专家看来,电力排放因子可简单理解为发电碳排放的系数,其算法与之前的电网排放因子相同。多份政策文件提出研究完善电力排放因子核算方法,定期更新全国及各省级地区电力平均排放因子和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不仅有助于填补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空白,还将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
首次公开算法来源
我国电力排放因子主要包括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全国化石能源电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中国减排项目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等。全国电力排放因子的定义是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计算方法是中国火力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量除以中国总发电量。今年4月1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556.8gCO2/kWh。
“从发布的名称来看,本次启用全新的‘电力排放因子’一词,之前在多个文件中使用的是‘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北京电链科技双碳事业部总监郑颖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这次不仅更新了全国电力排放因子,还更新了省级和区域级的排放因子。此次更新还包括一个新类别,即不含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的全国电力排放因子,这是首次发布此类数据。
“以前中国在进行碳排放监测时,没有公开计算方法。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规则明确,使用的排放因子应基于公开数据得到。因此,此次电力排放因子发布后,将满足此类国际规则提出的电力排放因子使用要求。”郑颖表示。
清华四川院低碳所研究员李姚旺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时表示,我国的全国电力排放因子发布的次数其实不多,最早发布的全国电力排放因子是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5年全国电力排放因子,为610.1gCO2/kWh。随后发布过2021年和2022年的全国电力排放因子。“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清洁能源电量占比逐步提升,我国电力排放因子将对应呈现下降趋势。”
“从国外各大研究机构和数据库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外对我国电力排放因子测算值偏高。以IEA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度电排放为609.3gCO2/kWh。”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杨素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2021年,全球平均电力排放因子为464.1gCO2/kWh,欧洲平均电力排放因子为230.2gCO2/kWh,法国51.9gCO2/kWh,美国311.6gCO2/kWh,印度712.90gCO2/kWh。我国的556.8gCO2/kWh属中等偏上水平。
避免重复计算
谈及我国公布电力排放因子算法和来源的初衷,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主要是为了落实《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的相关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双碳”目标的要求,提升中国在电力碳排放因子体系建设方面的进程。通过发布数据计算和来源,可以改善企业在核算电力碳排放时面临的困境,提供更丰富的工具进行电力间接排放核算。
“此次公布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为未来绿证、绿电等在碳排放核算中的使用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郑颖解释,“过去在没有发布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时,绿证、绿电其实是无法使用的,因为绿证、绿电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零排放属性在电力排放因子的计算中已经计算了一次,在消费侧的碳排放计算中又被单独核算一次的话,就会产生双重计算的问题。”
为解决重复计算问题,生态环境部在今年的电力排放因子更新中,新发布了全国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将市场化交易的非化石能源电量从排放因子的计算中排除。
在郑颖看来,此次发布电力排放因子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电力排放因子体系正在重构与更新,解决了之前无法使用市场化非化石能源电力交易结果的问题。过去发布的全国电网排放因子均在重点控排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核查文件中发布,严格来说,适用范围仅包括文件覆盖的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重点行业,但彼时生态环境部门并未发布适用行业和范围更广的电网排放因子,因此非重点控排行业企业在核算自身的外购电力碳排放时,也默认使用全国电网排放因子进行计算。此次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发布的电力排放因子,弥补了之前的空白,让更多的非控排企业在核算时有了最适当的电力因子可用。
呈现下降趋势
“影响我国电力排放因子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提高、煤电发电量比例的下降以及煤电度电排放量下降。”杨素表示,电力行业平均排放因子已由2015年的610.1gCO2/kWh,降至2021年的556.8gCO2/kWh。我国电力排放因子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电力排放因子将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不断增高而逐步下降,在电力行业实现碳中和时趋零。
在杨素看来,电力行业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协同发力。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到今年8月底,全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超过煤电,达到12.7亿千瓦,提前实现2030年装机12亿千瓦以上目标。煤电清洁高效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底,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从2014年的319克/千瓦时降至2023年的301.6克/千瓦时。电网企业积极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以国家电网为例,新能源利用率连续4年保持在97%以上。绿电绿证交易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突破18亿个,交易绿证3.14亿个,其中随绿电交易绿证1.64亿个。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整个电力系统排放低碳电源比重上升,促进电力平均排放因子下降。
“能够提升清洁能源供电电量占比的技术,都对降低电力排放因子有积极意义。”李姚旺表示,如源侧系统友好型的新能源运行技术,网侧大容量灵活性输电技术,荷侧需求响应技术、储能的技术经济性提升和大量应用,先进数字化技术的逐渐应用等,均将促进电力行业的减碳。此外,由于风光资源有“靠天吃饭”的特征,清洁能源的电量占比在一天内的不同时段可能有显著不同,而我国目前又是煤电占据重要供电地位,因此,随着清洁能源的大量接入,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力排放因子的日内波动性将愈发明显,年度平均的电力排放因子可能逐渐过渡到小时级的动态电力碳排放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