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俞刘东
浙江农业科技将迎来发展快车道。
11月12日,在嘉兴召开的全省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定下目标:到2027年,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初步形成具有高科技、高品质、高效能特征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成为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智慧农业引领区和全国丘陵山区小型农机推广应用示范基地。
会议重申了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对未来几年农业科技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会议还印发了《关于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的意见》。
记者从会场了解到,近年来,浙江以农业“双强”行动为主抓手,推动农业科技提速发展,跑出了现代农业质效变革的浙江“加速度”。去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9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1.35%,分别比农业“双强”行动实施前提高2.8和9.85个百分点,其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速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乡村“土特产”茁壮发展,农民收入连续39年居全国省区首位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强力支撑。
目前,浙江有水稻生物育种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家,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8家,部省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9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7家,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65家。
种业振兴行动亮点纷呈。数据显示,全省主要农作物和重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3个百分点。种业振兴行动亮点纷呈。全省收集保存有农作物种质资源14万余份、采集畜禽遗传物质7.14万份,全省水稻资源居全国第一,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世界第一。“十四五”期间累计育成农业新品种(组合)362个,例如,中国水稻所选育的“中组100”,在今年早稻攻关测产中创造了754.36公斤的最高亩产新纪录;新育成的金乌猪品种,在保留两头乌猪肉口感的前提下,提高生长速度50%。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2021年以来实施农业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11项,在全龄工厂化养蚕技术、胚胎牛生产和移植技术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98项。浙江牵头完成的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居各省份前列。示范推广机制更加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组建农业科技产业技术团队100余个、专家6000余名,联动1.6万余名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度、协同性进一步提升。
现代农机装备转型升级。近年来,浙江强力推进首台(套)攻关,新开发适应丘陵山地作业的小型高速插秧机等26类样机、70个农机新产品,打造了一批填补空白的“强农重器”。如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1拖9复合作业”农机装备,填补了丘陵山区小田块和设施大棚内作业机具国内空白。浙江还率先构建了“数字+设施+机械”的发展体系,“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累计认定未来农场33家、数字农业工厂(基地)417家。
会议指出,浙江农业科技创新尽管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国内先进省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短板依旧突出。下一步,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从构建包含技术、品种、农机等领域的战略性、产业化、战略性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体系,壮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组织实施一批主攻方向明、浙江标记浓、发展潜力大的农业科技攻关,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全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推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政策和服务供给等六个方面入手,把农业科技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的“最大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议还为首批农业农村部企业重点实验室、2024年“神农英才”计划入选人员进行了授牌颁证,共同见证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事服务中心组网的发布和科技金融合作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