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腿巨螯,张牙舞爪,新蟹王评出来了!11月12日下午,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揭晓:当选年度蟹王的雄蟹超过1斤,体重580.5克;蟹后也特别般配,体重达476.0克,而且与蟹王出自同一湖区——不是著名的大闸蟹“故居”阳澄湖,而是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
当天,2024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收官,蟹王蟹后桂冠的竞争者从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山东、四川、贵州等地近130家单位选送的3000余只河蟹中脱颖而出。纵观各路“蟹将”,“晚熟、减产、规格偏小、价格上涨”等成为今年大闸蟹产业的主题词。
今年立冬已过,吹得“蟹脚痒”的秋风比往年来得晚一些。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介绍,2024年河蟹主产区受7到8月份长时间极高温天气的影响,以及9到10月份气温凉快不来的环境制约,致使大闸蟹的最佳育肥温度延后,造成性成熟比往年延迟了半个月左右。
因此,“晚熟”成为今年大闸蟹产业的主要特征。同时,天气太热,养殖池塘环境有所恶化,还导致大闸蟹死亡率有所提升,全年减产在所难免。部分地方接近两个月的高温日,还拉长了大闸蟹蜕壳周期,不少螃蟹甚至没有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因而,今年大闸蟹总体规格相对偏小。专家分析,也正因为晚熟、减产等因素,今年大闸蟹自上市以来,价格一直维持较高水平,平均价格比去年上涨约20%到30%。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了解到,与去年这个“产蟹大年”相比,2023年评选出的“王”“后”均超过了1斤,其中“蟹王”重达642克,也是由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蟹后”则重521克,由江西省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对比一下,可见今年“蟹王蟹后”,均“缩水”一成左右。
当然,正应了评审行家们的话:“好蟹不怕晚,膏满肉甜时”。相较于从前,如今全国河蟹产业已进入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转为追求品质的时代,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各地对大闸蟹的品质极为重视。尽管今年大闸蟹成熟和上市较晚,但通过强化育肥和气温下降的加持,好品质的大闸蟹也开始批量化走入市场,正在迎来“品蟹黄金期”。
从产地看,大闸蟹早已不止“阳澄湖”这样一处摇篮,除港澳台外的近30个省份都形成了规模化的河蟹成蟹产业。王成辉教授表示,从选育到养殖,从良种到良法,各地河蟹业的产品整齐度比较一致,都能实现大规格、高品质产出,各自拥有市场竞争力。
其实,上海素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自20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2010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后,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也已进入全国前列。在超过50天的高温日中,上海蟹凭借良种支撑,创新和优化养殖模式与技术,特别是相关基地应用复合型水草种植技术,成功抵御极端持续高温影响,取得良好成效。
按大闸蟹的“选美”和“赏味”标准,行家们怎么挑好螃蟹的“王中王”呢?此次大赛不仅全感官考察“色香味”,其关键标准还是考量螃蟹身板扎实与否的“肥满度”。计算公式主要为肥满度(F)=体重(W)/体长(L)3,测得F=W/L3的数值。
当日赛事正值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海大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给出挑蟹小口诀:“看、比、捏、翻”。看一看,看背部是不是青绿色,变绿就是螃蟹完成了最后一次脱壳,表明蟹膏已发育;比一比,两只大小看起来差不多的螃蟹就对比背腹部的连接处,越厚越肥美;捏一捏,指捏蟹腿,不要选捏起来腿比较软的螃蟹;翻一翻,让螃蟹背部朝下,看看它是不是可以一下就翻转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俗称大闸蟹的中华绒螯蟹也有科学吃法。“蟹膏是螃蟹的性腺:其中包括公蟹的精囊和副性腺,自然状态下有点果冻状,蒸熟后就变为半透明胶质;而母蟹的卵巢呈现橘黄色,蒸熟后颜色更为鲜艳。”它们体内这类丰富的蛋白质容易与鞣酸发生反应,形成沉淀物质,不利于消化。因此,食蟹时不与鞣酸含量高的食物一起食用,比如柿子、石榴、葡萄等。同时,蟹中还含有较多嘌呤,不宜与其他高嘌呤食物共进,比如啤酒。而茶中富含茶多酚与鞣酸,也不应与蟹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