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心的3000㎡“共享田”,有人已“种地”6年

虎嗅APP 2024-11-13 08:38:08

深圳中轴线上,福田的CBD里,一块3000多平米的田地,和市民中心、莲花山遥相对望。

与这片田地结缘六年的李莹莹,至今对2023年的场景念念不忘:

那是初春3月,田地里前一年10月种下的小麦陆续成熟,半人高的麦秆挺拔,和远处矗立的平安金融中心相映成趣。微风轻拂,大片的麦子如金色和青绿色交织的海洋,泛起层层涟漪。

“太美,太魔幻了,谁曾想能在深圳市中心看到这样的田园风光。”

事实上,这片田不仅种过麦子,还有玉米、番薯、油菜花等农作物。

值得一提的是,从播种到收成,市民可以全程参与。即便由于用地权限的调整,小麦之后,这片田地只种花草不种作物,全民共享共建的性质一直没变。

我们也留意到,福田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最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一则回复中提到:在后期花田的运营与管理中,会根据花田的实际情况,适时考虑引入农作物种植。

不论是种农作物还是种花,市中心的这片田地,确实难能可贵。

这是一份独属于深圳人的热爱和浪漫,也能从中看到深圳的超前和开放。

种小麦、挖红薯,一起在福田CBD种地

时间回拨到2022年,当时这片田地还叫“市民农田”(如今叫“市民花田”)。

也就是在这一年,身处市中心的这块“自留地”,接连种上了玉米、红薯和小麦。

于是神奇的一幕上演了:一旁是城市动脉深南大道,抬头是熟悉的平安大厦和市民中心,眼下却是一群人在吭哧吭哧地收小麦、挖红薯。

和曾参与其中的市民交流时,被提起最多的,要数种植小麦的经历。

南方多水稻,小麦少有种植,用参与市民的话来说:“要知道这可是深圳市区,种田都难见,更别说见到连片麦地。”

足够新鲜,也足够猎奇,参与的热情自然也水涨船高。

期间举办的一次科普活动,即便下着雨,仍有300多人冒雨前来。

有参与者回忆道:当时还有不少家长隔三岔五就带孩子们过来观察麦子,测量多长时间长多高,有没有长虫子等等。

冬去春来,在养护人员和市民志愿者的精心照料下,小麦逐渐成熟,有了开篇描述那番风吹麦浪的盛景。

只不过,好景不长,随着这片麦田成了当时深圳最火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前来拍照打卡的人络绎不绝,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踩踏、坐卧、剪穗、折摘……

最终,这次小麦种植,以提前收成这种略带遗憾的方式结束。

但从当时的照片记录看来,前来参与收麦活动的市民,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笑容,不枉辛勤付出一场。

人人都可参与,一场零门槛的自然教育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片神奇的田地,我们前段时间参与并记录了一次清苗活动,也和一些参与市民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聊了聊。

周末清晨九点,上百号人汇聚于市民花田。有拖家带口的,也有独自参与的。队伍集结,拍完合照,大家各自散开,走向属于划分好的田地。

根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次活动是清理7月份种的香彩雀,为11月换新的植物做准备。

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有来自景莲小学的学生与家长,花旗银行的企业员工,还有许多通过活动公开征集报名的大人小孩。

撸起袖子弯下腰,拔苗、搬运、再拔苗,反复十几次后,有些久坐办公室的大人们略显疲态。

反倒是年纪小的孩子们,干起农活来丝毫不比成年人逊色。即便脸上冒着黄豆般的汗珠,手上的活也没停下,乐此不疲。

“今天不算热,要知道在六七月时,太阳又毒又辣。但是晒归晒,在市民花田,大家干活的效率真的不差!”

近一个小时后,原计划预估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清理工作便提早完成,3000平米的香彩雀被快速清理干净(下图对比)。

人们常说,种地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热爱。

这番热爱,无关乎年龄大小,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于小朋友而言,从双手触摸泥土、植物的那一刻起,学会耐心,学会与自然相处。于成年人而言,在繁华喧嚣的市中心,收获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归属。

论自然教育,深圳果然遥遥领先。

从清苗到播种、施肥再至开花,整个过程,谈不上轻松。

但有志愿者却表示:“这些体力活不累,最累的,其实是维护。”

每当市民花田的花海盛开,总会有人忍不住要走到里面拍照,更有甚者直接上手摘花。

李莹莹等一批市民花田的志愿者,便组织了一支“花田巡护队”,主要负责监督工作,定期巡逻以防止人为破坏和不文明行为,确保花卉的正常生长。

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听劝。

有一次巡护向日葵花海,李莹莹就遇到一对老夫妻不顾劝阻,一边拍照一边径直往花田深处走去。

小孩们劝阻他们出来,但老人却发脾气、爆粗口骂人,最后越骂越凶,连路人也看不下去,只能相互拉开,老人则骂骂咧咧地走远。

“当劳动成果被他人破坏且有心无力时,那一刻才是最心累最无奈的。”

李莹莹女士(中)与她的伙伴们

交由市民自治,一片城市“共享田”的诞生

我们把时间再往回倒,2017年,这里还只是一片闲置的大草坪,鲜有人关注。

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国际植物学大会,为了市民中心连廊、水晶岛与会展中心连成了一条完整的观赏轴线,大草坪被改造,种下近1500平米的向日葵花海,当时命名为“葵园”。

市中心的花海不多,市中心的向日葵花海更是少见。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当时受到不少深圳人的喜爱。

于是2018年,葵园又种下了近3000平米的向日葵。规模比去年大了一倍,吸引来的人流却是好几倍,红极一时,也毁于一时。

或许,还有人记得当时向日葵被踩毁的场景与遗憾。(点击回顾)

以此为契机,福田城管局开始思考和规划:如何打造一片公共绿地,既能让人们欣赏美景、又能自觉参与并维护这份美好。

公开征求意见后,方案最终敲定,这片公共绿地将转变为市民花田,管理模式也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民自治,并委托全国首个公园管理类的社会公益组织——“公园之友”发动市民共同参与改造与养护。

“既然命名为市民花田,她的决定权绝大部分是在市民的手上。我们尝试着把市民从旁观者调为参与者,大家也会把这块花田当作自己的家来打理,倾注更多的感情。”公园之友秘书长李毓青如是说。

所以参与花田活动可以说是零门槛,“公园之友”会不定时在其公众号上发布活动征集,自行报名即可。

效果意外的好,据统计,目前已有近3000名市民加入志愿者队伍,参与种植、巡护、除杂草、间苗、采收、节日活动秩序维护等各类公益服务。

自治的模式,也成功让市民花田凝聚了一批“铁粉”。

李莹莹就是其中的代表,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莹莹妈”。早在6年前,她便参与了花田打造,见证了这里的从无到有。

她会经常带着女儿参加市民花田大小活动,即便平常没事也会过来瞧瞧。她还通过家委的身份,积极建议和组织号召更多的学生及家庭,了解并深度参与到这片花田的共建之中。

从2018年至2024年,市民花田走过了六个春秋。

每年换着“花样”种植物,一年3次不重复。

除却前面提及的作物,数年来,还种下过十来种观赏性植物,波斯菊、百日草、向日葵、凤仙花、油菜花、穗冠花、马鞭草等等。

不少人从最初的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单纯的自赏,参与到共建与共治。

自播种的那一刻开始,历经作物的成长直至收成,再到植物与果实的用途,每一个环节都能亲身经历。

那些亲手种下的种子,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再度回到市民的手中,有时是精美的工艺品,有时是以食物的形态出现。

在每次收割之后,下一次的种植也同步进行,由市民投票选出下次种植的植物。至此,“自治”模式形成了闭环。

“看着花海,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牙牙学语,而后长大,再到成才,这是一种丰收的喜悦。”在一次对话中,李莹莹动情说道。

李毓青曾在访谈中表示,市民花田能否落地取决于政府的开放程度。

庆幸的是,深圳足够的开放,也足够的创新和包容。

毕竟深圳本身就是一块“试验田”,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