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观点的提出,既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助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思想指引与行动遵循,又为广大教师齐心合德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明晰了共同精神追求与理想境界。围绕“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奋斗目标,本文从目标提出的时代意义,达成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目标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当前广大教师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有所助益。
“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目标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自觉”一词兼有“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的含义。教育家精神的形成过程,是教师的精神世界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展开的、自主的、自为的过程。因此,只有当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内在的自觉追求时,才能转化为日常的实际行动。“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无论是对每位教师的个人精神成长,还是对当下教师队伍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方面,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精神成长动力。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悟到“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内心的觉醒。只有内心的深度觉醒,教师才会真正成长”,这种“个人内心的觉醒”就是“当教师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就会变得聪明,就会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思考问题,而且心中总是有一团火,能有旺盛的、经久不衰的内驱力”。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引领广大教师从精神的维度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自觉反省“我为什么选择当教师”“我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在这一系列时时觉察和不断完善中,教师会逐渐形成一个“修己安人”的理想精神世界:先修己,真诚勇敢地“向内看”,安顿好自己的内心,自觉培养内在清明自觉的力量;再安人,充满智慧地“向前走”,先“安”眼前的学生,再“安”身边的人。如此,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走向个体精神世界的丰盈,在师生之间的生命共契中汲取个人精神成长的力量,形成源源不断的“内在精神成长动力”,真切体会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快乐与幸福、光荣与伟大。
另一方面,这一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增强当前教师群体明德弘道的责任感。当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深刻影响着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个别教师对世俗利益的追求超越了作为教师应该担当的责任。“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目标的设定,就是希望通过教师内在整体性的精神领悟和外在公共化的精神呈现,让个体性道德与公共性伦理获得内在精神性的统一,从而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
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在于其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与延续,而价值观的延续又特别体现在广大教师身上。确立能够反映中国教师共同认同与追求的价值观,使广大教师能够齐心合德,团结奋进,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小我”走向“大我”,形成向内凝聚的统一价值追求,汇聚成心往一处使的强大精神纽带,这关乎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关乎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教育家精神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原因在于教育家精神是体现全体教师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何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教育家精神是体现全体教师共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阐释:
教育家精神并非来自外国理论,也不源于书本教材,而是由千千万万人民教师共同缔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在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里,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往往从个人讲起,因而中国人所说的精神就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和心上。教育家精神同样如此,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自发、真实可见、源源不断创造出来的,从每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个人”出发,再逐步扩大到无限扩大又彼此关联的“天下”之中。因此,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是指向少数教师,而是指向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广大教师。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并不是针对当下教师“不自觉”的现象发问,而是对每一位在岗位上默默无闻教书育人的教师工作的肯定,他们本身就已经在自觉追求与践行教育家精神。诸如“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张晋藩、黄大年,“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李保国、钟扬、陈立群等,他们正是千千万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榜样缩影。广大教师自觉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独特成长规律,充分汲取一位又一位教育家的教育实践智慧,充分展现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独特视角和价值理念,共同缔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家精神世界。
教师追求教育家精神不需要任何条件,每一位教师都能做,而且当下就能做。当我们提及教育家精神,常误以为它是教育家才具备的精神,因而显得高不可攀。实际上,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是两个概念:教育家是“在教育理论或实践上有创见、有贡献、有影响的杰出人物”,教育家精神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教育家群体特征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既反映了中国优秀师道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又反映了教育真谛,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就现实而言,成为教育家是需要外在条件的,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是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只要每一位教师备好和讲好每一堂课,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就是在自觉地践行教育家精神。因此,教育家精神并不是强加给教师的外在目标,而是中国教师的本色。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正是回归中国教师的本色,激励广大教师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自觉地把个人的精神成长融入到眼前的三尺讲台,融入到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共同体中,行进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没有唯一的标准,也不存在固定的教条,而是每一位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自觉追求与表达。当前,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使用具体的教育家精神样态界定全称的教育家精神,忽视了教育家精神的多样化、个性化、独特性和现实性,此种方式难以概括所有的、多形态的教育家精神;二是不断堆砌高大上的概念和词汇,诸如追求真理、品德高尚……此种方式将教育家精神说成是高不可攀、凡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实际上,“精神”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只要每一位教师在真实的关系与教育情境中自觉、自知和自主地追求,便能生成各自独有的教育家精神。所谓自觉,是教师从自己内部去寻求力量,强调个体内在力量的强大;所谓自知,是教师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意识到选择教师就是选择做一名精神生长者;所谓自主,是教师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的生命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如此,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每一位教师作为个体的独特精神,终将汇入到中华民族教师队伍的精神世界中,塑造着中国教育家的群体形象与精神风貌。
钱穆先生曾说:“一人之心可以影响转移到千万人之心,心转则时代亦随而转。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及其文化理论,最注重者在此。所以,各人之正心诚意,成为治国平天下之基本。”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只要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教师达到某个数目,就会在某个地方形成一种精神文化自觉,其他地方的教师就会受到感染,并汇聚成巨大的正向能量,成就一位又一位教师,影响一批又一批学生,惠及一个又一个家庭,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其深意就在此。
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需要榜样教师引领示范、广大教师紧随其后以及未来教师打好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亦是如此,看似都明白,落实了才是真明白,做到才是最关键。国家在新时代提出教育家精神,不只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引领未来。如何实现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这一目标?我们尝试提出榜样教师引领示范、广大教师紧随其后和未来教师打好底色三条实践路径。
榜样教师引领示范。充分发挥榜样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意义重大。具体而言,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选树与宣传榜样为起点。榜样的无穷影响力本质上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这种非权力影响力起效的过程在于以自身的崇高性引发社会大众的心理情感共鸣,使大家产生震撼感、敬佩感与亲切感,从而在社会群体中形成道德感染力,激发内在道德需求,引导大众自觉投入道德实践之中。这种精神影响力先由外在榜样而来,进而在受教育者的内心不断生发,最终实现榜样与受教育者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从古至今涌现出的一批批教育家,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其精神却能超越时空而相互感通,正是这种古今相承的精神深深鼓舞着广大教师不断践行“大国良师”的教育使命。其次,引导广大教师学习榜样精神是关键。鼓励广大教师向榜样学习,并不是鼓励人人都模仿榜样教师表现出的某类行为,而是要学习其行为后面所体现的教育家精神。截至2023年,全国专任教师1891.8万,这些教师面临的时代责任相同,但教育需求各不相同,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亦千差万别。如果只是刻板模仿榜样行为,根本上违背了尊重个体差异的自然规律,既难以实现又不符合现实要求。因此,关键在于引导教师们学习、发扬光大榜样教师所体现的精神,鼓励教师成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讲出自己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故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职业价值,而这种个人的践行,也将于无形之中带动更多教师向榜样学习。最后,形成榜样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如何有效地把这些榜样教师团结组织起来,从而形成榜样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一是国家层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建立健全榜样教师荣誉表彰制度,采取设立多层次荣誉表彰体系、明确评定标准与流程、精神荣誉与物质奖励并举等具体措施,激励现有榜样教师持续发光发热,逐步形成榜样教师源源不断的“涌现机制”。二是各级教育行政、研训部门与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搭建能够展示榜样教师形象以及教师之间能够进行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讲述榜样教师为学、为事、为人的教育家精神故事,展现事迹、看见精神、成就托举。三是专家学者们可以扎根一线,到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现场去,到榜样教师的身边去,注重挖掘和提炼榜样教师身上的共同精神特质,总结榜样教师的成长规律,回答他们“何以能够成为榜样”这一重要问题,为广大教师学习榜样精神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参考。
广大教师紧随其后。钱穆先生认为:“道是行之而然的,即是要人走了才有路……道是待人来创辟来完成的,其主动在于人。”道即精神,榜样教师率先走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道”,每一位教师紧随其后,成为中国教师默而存之、日用不知、不言而信、不说而明的“集体无意识”,久而久之,教育家精神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广大教师行走的“大道”。这条广大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大道”如何走?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素位而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不在高处、不在远处,就在每一位教师日常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就在每一位教师把教育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家校协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全过程、各环节,就在每一位教师专注眼前的人和事,不偏不倚,不散不乱,历事练心,在当下的工作生活中找回内在平静、自在、愉悦和包容的力量。其次,开启内在成长动力机制,源源不断。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实现的是教师内心境界和内在成长动力的提升。这种动力自内而外,自本而生,自然而发,既不需要外在强制要求,也不需要自我勉强。在2020年7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研修主题15”中已经清晰地为广大教师如何开启内在成长动力机制,提供了路径参考:一是自我觉察,倾听内心声音。教师通过对自我内心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探索,觉察自我产生的各种想法以及背后的思维与认知习惯,不断提升自我审视、自我完善的能力。二是反思改过,清除内心障碍。教师通过聚焦最核心的“三重关系”,即师生关系、家人关系、同事关系,剖析自我成长中可能存在的误区与问题,从我做起,切实清除自己心灵或成长中的障碍。三是正向认知,提升内在心力。教师通过学习自我调适方法,调节不良情绪,缓解职业压力,发现自我优势与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职业幸福感,找到支持自我生命成长的内驱动力。如此,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不断生成,自本自源,生生不息的内在成长动力机制就会开启。最后,贯穿在职业生涯始终,久久为功。《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践行教育家精神可谓任重而道远。当教师自觉的力量尚未强大起来时,“一不留神”“稍不注意”,就难免被以往的旧习惯驱动而行,在生活和工作中就可能会产生冲突、对立、纠缠、矛盾,阻碍了个体的精神追求与行动自觉。因此,教师需要长期积累,久久为功,内在心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真功夫就会连成一片,势如破竹,成为教师的自然本能,随时拿来,随时可用,随时都“在场”。
未来教师打好底色。师范生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师范生的培养既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工程的质量,又承载着立德树人、赓续教育家精神的使命与担当。我国目前建立了由226所师范院校和近600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培养体系,肩负着规模宏大的未来教师培养任务。今日之师范生将成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后备力量。因此,如何将教育家精神作为引领师范生成才的方向坐标和精神标识,引领广大师范生打好精神底色,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其内在的自觉追求,意义非凡。从师范生培养的视角,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探索与努力。首先,将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确立为师范教育培养体系的首要目标。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主力军,首要回答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教师、怎样培养未来教师?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为师范生未来职业精神境界的提升指明了方向,为师范院校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提供了基本遵循。师范院校需要明确将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作为核心目标,贯穿到师范生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其次,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打造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课程体系。在师范生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可以积极探索将教育家精神的践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融合,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相融合,与素养提升通识类课程相融合,以及与第二课堂兴趣和能力类等课程相融合,让弘扬与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理念始终萦绕在师范生的身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内化在师范生的心上,体现在师范生的素养上。最后,做到知行合一,在职业追求与践行教育家精神中找到平衡点。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从实践的向度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尤为必要,让各类丰富的实践活动成为师范生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广阔田野,在真学真信真做中,找到个人职业追求与教育家精神之间的平衡点。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转型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师范生振兴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师范生走进乡村学生的家庭中,融入到乡村人民的一日三餐和人际互动中,亲身感受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以及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一个人做很多事去帮助别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示范,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成为“行走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说到底还是在每一位教师身上,在每一位教师内心的“自觉—自信—自强”上。只有当教育家精神扎根在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才能真正形成培育精神的丰厚土壤,让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心上开疆拓土,才能真正达成“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的目标。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每一位教师都是主角,每一个教育日常都闪耀着教育家精神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