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女飞行员,被派往西北执行绝密任务,谁料,上飞机前,被人一把拉到照相机前,她轻捋秀发,笑意盈盈地问道:“还要拍照吗?”
1964年大西北戈壁滩上,风沙肆虐,荒凉寂静,马兰基地,代号“596”的原子弹试验场,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期待。
28岁的张连芳目光坚定地站在跑道旁,她是位女飞行员,她即将执行一项绝密任务:驾驶飞机进入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采集珍贵的数据。
起飞前例行拍照,灯光一闪,她摸摸头发,有人沉声说道:“这是遗照”四周空气瞬间凝滞,这并非玩笑,每个人都清楚任务的危险性,但她只是笑了笑,平静地回答:“如果任务能顺利完成,遗照就遗照吧。”
这句话是对任务的承诺,也是对命运的挑战,张连芳的飞行梦,始于高中时期部队的招飞信息。
她一直有个梦想就是飞上蓝天,体检、考核,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江苏徐州空军航空预备学校。
在航校的日日夜夜,她刻苦训练,深知自己肩负着报效国家的重任,大学毕业,她去了空军第十三师,当上了女飞行员的领航员。
她并非不计个人得失,而是深知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更好地为国家贡献力量,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中,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因素,辐射、冲击波、高温……任何一个都足以致命,她毫不迟疑地接下了任务,因为她知道,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
那么核弹叫什么名字呢?叫做邱小姐,这其实是个化名,当年,研制核武器是绝密项目,参与的人都得守口如瓶。
他们不能公开谈论自己的工作,甚至连家人也不能告知,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默默守护着国家的安全。
“邱小姐”成功引爆全国欢腾,然而,这仅是漫长征途的起始,核弹爆炸成功非工作终点,新的挑战接踵而来。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核实力表示怀疑,认为中国“有弹无枪”,仅仅拥有核弹并不具备真正的威慑力。
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着核武器投送技术的难题,飞机投放是当时的主流方式,但对中国来说,这仍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飞行员杨国祥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训练,力求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一次性投放成功,然而,实际操作远比模拟复杂。
在一次关键的实弹投放演习中,杨国祥连续三次尝试都未能成功,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就在这时,任务总负责人朱光亚,一位“两弹一星”元勋,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上前去检查设备。
按照规定他应该在安全地带指挥,但他明白,时间就是生命,国家的安全不容有失,他此番“冒险”之举,彰显出一位科学家对国家事业的至忠至诚与强烈责任感,其赤心可鉴,令人钦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