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中国新闻网 2024-11-13 16:52:48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13日电(许婧)百十土木,继志图新。在同济大学土木系科成立110周年之际,11月9日,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发展论坛暨系科成立110周年活动主论坛在四平路校区举行。

30余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署长徐浩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戴东昌,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技术总顾问郑健,世德集团总经理李至格,来自维也纳工业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近20所国内外高校校长或副校长,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等校领导,优质生源基地中学校长、校友代表以及师生代表等出席。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同济土木系科创立110年来,始终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为国家建设培养栋梁之才,持续引领学科创新发展,将成果镌刻在祖国大地上。面向未来,希望土木系科以数智化为驱动,增强赋能,激活土木转型发展“新引擎”;以绿色化为导向,拓新领变,打造学科可持续发展“新生态”;以融合化为抓手,创新策源,构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体系”,为国家建设和世界文明进步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表示,110年来,同济土木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坚守学术阵地,倾注心血于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同济土木系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衷心祝愿同济土木守正创新,积极应对变革,继续勇担重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再续辉煌,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人类发展进步。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喜刚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表示,40多年从事桥梁设计科研过程中每一次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从母校获取的专业知识、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当前,打造以安全、智能、绿色为主要特征的新一代土木工程成为了新时代的需求。衷心希望同济土木培育更多优秀人才,产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土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雨代表土木系科学院作发展报告,表示同济土木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赋能学科转型发展,持续创新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科技攻关,继志图新,再启新征程。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发布《同济大学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表示学院将基于AI4SEE(AIforScience-Engineering-Education),通过3年周期、四大核心任务、20项实施举措,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土木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

现场发布了土木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该模型近日已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这是知识工程与土木工程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是同济大学探索以数智化驱动传统工科转型升级的又一创新实践。CivilGPT集成了44门专业课程、超过50万页的专业语料、2600余本课程教材及规范,以及7万道考试题目,通过70亿token的数据集和720亿参数的模型训练,实现了对土木工程领域复杂知识体系的精准理解和高效推理。采用基于同济大学自主构建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增强的混合架构,包括11000多个知识点和13000余条关系,能够智能定位薄弱知识点,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路径,同时还融合了交通、环境、力学、材料等多个工程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应对跨学科工程问题。通过全天候答疑、自测和智能体工具,“师-生-机”协同互动,为土木工程教育打造了新型个性化学习模式。它还能为工程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工程师的重要智能助手。

在徐浩良、郑庆华共同见证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城市防灾韧性创新实验室(同济大学),共同探索和试验旨在增强城市减灾和气候韧性方面的前沿技术解决方案,借助开发计划署的全球网络,促进中国与合作国家知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在主论坛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作了关于土木工程研究与发展前沿的主旨报告,讲述了土木工程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土木工程若干研究前沿和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战略,表示土木工程是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徐浩良作主旨报告,结合案例分析,讲述了为应对复杂的发展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可持续城市化与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应对策略,强调运用系统思维、整合各方资源来创新性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表示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供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愿意与中国、与上海、与同济大学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当天下午,7个平行论坛同时举行,主题分别为“国际论坛暨院长论坛——FromCivilEngineeringtoCivilization”“从土木工程到人类文明”“交通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测绘学科的未来——时空智能”“暖通学科发展——低碳智慧人工环境”“新形势下的环境学科发展——产业与创新的新需求”“大中贯通STEM教育中学校长论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济土木系科应时代之变、时代之需,向新而行,朝着“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大踏步迈进。不久前,成立新型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研究院,聚焦电网、风电、太阳能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成立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产教融合推动智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联手建筑、交通、经济与管理等学科成立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为赋能铁路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

随着基础设施从增量建设转入存量更新,土木系科从原来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转向关注“低碳·智能·韧性”方向发展,更加着力于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努力为人类构筑更为广阔和美好的家园。思考谋划如何做好“大交通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辆载运、高速磁浮、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在铁路、公路、航空和磁浮综合交通领域塑造发展新优势。

2023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复成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肩负起新的重要使命任务。聚焦“全寿命防灾、多灾害防治、智能减灾、韧性提升”等重大方向,着力打造土木工程防灾安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实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技的国际引领。2022年,获批高速磁浮运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有组织科研,为我国高速磁浮技术持续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土木系科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的一系列探索实践,为学校其它学科转型升级带来了启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说。

“站在110年的新起点,希望土木系科不负众望,守正创新,继续以一流党建引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继续挺膺担当,续写辉煌,引领我国土木工程教育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说。(完)

0 阅读:3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新闻网—梳理天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