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流域综合治理守护一江清水

身边24小时 2024-11-13 19:06:23

乌江,贵州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被称为贵州“母亲河”,是重要水上通道及“黄金水道”,连接着一方水土,照应着一方百姓。

守护好这一江清水,格外重要。

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将乌江流域综合治理列为落实乌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作,统筹推进一系列强有力的系统治理举措,持续书写乌江流域综合治理的绿色篇章。

源头治污铲除污染根子

十多年前,位于播州区乌江镇的34号泉眼总磷超标,附近磷石膏渣场产生的含磷污水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系从34号泉眼集中涌出流入乌江。

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贵州环保重点治理工程“一号工程”,也是乌江流域治理的关键点。

省市共抓推动,遵义与贵阳开磷化肥有限公司合力,在34号泉眼周边建设污水处理厂,已建成4套污水处理设施,每小时可处理污水1.2万立方米,保障废水不直排外环境。

昔日涌出白色污水的泉眼如今已是碧波荡漾。

源头治污是关键。不仅是34号泉眼,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吹响,遵义迅速展开乌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采取“源头、岸上、水中”一体化综合治理,全面打响针对污染源的“围剿战”。

我市推进乌江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乌江干流12个入河排污口已完成整治。

全市12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完善了园区至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及整改工作,提标改造了园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管网全覆盖,确保所收集污水达标排放。

我市乌江流域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50座,其中,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3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119座,总处理能力82.38万吨/日,已实现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由水及岸,控源截污,我市实现了乌江流域污水处理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管控。

针对导致乌江流域富营养化主要因素之一的网箱养殖,我市全面拆除网箱养鱼,在全省率先实现乌江流域内“零网箱”目标,同时助力“上岸渔民”发展生态渔业、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产业。

播州区乌江镇老君关村白家坝的循环水产养殖基地,就是取缔网箱养殖后转产上岸的代表之一。

利用循环系统,池塘内的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回抽使用,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残余饲料、鱼粪经沉淀、过滤后,可作有机肥,环保增收两不误。

通过源头治污,我市持续治理推动乌江水环境改善,乌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乌江流域范围内县城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湘江河、虾子河、湄江河等主要支流水质明显改善。

生态修复建设美丽河湖

源头治污的同时,我市对乌江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山水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林修复、森林培育、矿山生态修复、国储林等新项目,我市乌江流域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乌江水系总体水土流失面积消减了650余平方公里。

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到2023年乌江流域内历史遗留矿山治理率已超50%。

强化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巩固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同时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回头看”,确保下泄流量符合生态要求……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我市乌江流域生态环境。

2021年以来,我市乌江流域共完成了6条美丽河湖创建工作。今年8月,乌江遵义段成功创建贵州省美丽幸福河湖称号。

联动联防共护一江清水

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维护一江清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人一己之力。

为此,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监管体系,全面建设安全河湖、生态河湖、幸福河湖,将管护责任层层压实,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

同时,我市与贵阳贵安、毕节市签订乌江流域跨界河流(段)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与铜仁市等地开展乌江流域联动执法,建立起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周边地市共同防范环境风险。

我市还发动志愿者助力乌江流域岸线清洁,建立起长效保洁机制,而且不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和社会参与度。

在播州区乌江流域沿线,200多名村民被聘为河道日常保洁员,党员干部、执法大队、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巡河巡查,整治非法捕鱼,清理河道垃圾。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和开展专题宣讲,动员群众共同保护乌江生态环境。

村民们表示,他们世代都生活在乌江沿岸,不愿意看到乌江的环境被破坏,希望通过大家一起努力,让乌江越来越干净美丽。

全媒记者:石影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