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在春节和“五一”假期各增加了1天法定假日,总计放假天数从原先的11天增至13天,假期“+2”的惊喜引发舆论热议与好评。
每年法定节假日的时间安排都是一个容易引发民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在假日安排方面进行了多次调整,总体来说是日趋科学和合理的。比如从放假天数来看,目前全球各国的法定节假日天数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平均在11.7天左右。此次调整后,我国13天的法定假日时间已经超过了世界各国的平均天数。特别是将除夕纳入法定假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百姓生活幸福感的重视,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欢迎。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假日安排还将保障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平衡摆在了优先位置。官方明确,全体公民休假的假日安排原则是:尽量不连续工作超过6天,以确保大家的工作与休息能更好地平衡。这种优化策略不仅让人们假期安排更具弹性,也减少了过度“调休”和“拼假”引发的疲惫感和焦虑感。春节假期延长,让民众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团聚;“五一”假期增加,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休息机会。
现阶段如何将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以便更好地保障民众的休息休假权益,仍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8.7小时,超过了劳动法关于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工时制度的规定。此外,灵活就业人员是超时工作的主要群体。部分调查发现,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如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平均每天工作的时长超过了10个小时。即便是节假日期间,也有不少人选择工作而非休息。此外,节假日期间的加班费未按规定结算、休假归来发现工作机会或工作环境显著恶化等也成为引发劳动纠纷的几大重要原因,民众休息休假权益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因此,要将新政策落到实处,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节假日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还需要多部门联动,政府、用人单位共同努力,重点消除制约该项政策实施的各种障碍,尽快打通政策落地的“痛点”“堵点”。这主要包括:
一方面,要加大劳动监察和执法力度。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益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在当前劳动关系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要强化对平台公司、部分非公单位的监督检查,整治滥用审批权、变相剥夺劳动者带薪年休假等休息休假权益的现象,畅通休息休假权益保障的申诉渠道。如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益受到了侵犯,可以通过劳动部门、工会组织等合法渠道进行申诉和维权,相关申诉必须得到及时处理与反馈。重点针对薄弱环节,如劳务派遣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休息休假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排查督导,使节假日的“阳光”能够普照到全体民众。
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收入水平以增强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意愿。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的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劳动者更愿意为提高收入而放弃闲暇时间、增加工作时间;然而,当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者对闲暇的偏好就会变强。在我国,一些人之所以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休假时间去工作,某种程度上与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尚未达到他们预期的标准、假期生活内容不丰富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采取多种措施,以努力持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为抓手,增强他们的劳动权益保障意识。同时,要落实用人单位的主体责任,在保证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的情况下,鼓励通过增加用工人数、而非要求在岗人员加班的方式开展生产经营。平台公司可以通过让利等方法,提高单价或降低提成比率,增加劳动者收入水平。
最后,对于劳动者而言,也要注意调整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劳逸结合,毕竟健康是个人与家庭幸福之本,是获取长久收入的前提。(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皓月星空
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