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和《NEJM医学前沿》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医工交叉创新论坛在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举行。
论坛透露,中山三院正在部署人工智能在预问诊、医生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孤独症患儿辅助诊断、慢性鼻窦炎分型诊断、肝癌早期病理诊断等方面,中山三院相关专科正在尝试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有很大的融合发展空间
此次论坛探讨了医学AI大模型的最新进展、多模态病理与影像组学的创新应用、医疗机器人以及AI驱动的精准医学实践等热点议题。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正在重塑医疗行业格局,特别是在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管理等临床关键环节,AI技术的融入展现了优势与潜力。
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表示,人工智能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还有很大的融合发展空间,比如,病理医生对肿瘤的判断需要长时间训练,而人工智能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可以快速达到甚至超过专家水平;治疗方面,微纳米机器人可以到达人到不了的地方,肿瘤的精准放疗中,机器人在“画靶区”方面比医生更加精准、高效。
中山三院院长戎利民。
中山三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刘子锋介绍,目前正在对医院所有历史数据进行梳理,让数据赋能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正在训练AI模型来服务于患者的预问诊,让患者在候诊时间能将病情信息提前汇总,提升就诊效率;同时,中心也在与教学部门合作,运用人工智能构建标准化病人,辅助进行医生的培训、考核。
中山三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主任刘子锋。
鼻窦炎、儿童行为发育及肝病领域人工智能已深度参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为论坛主办方,在鼻窦炎、儿童行为发育及肝脏疾病三大医疗AI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果。
在儿童行为发育领域,中山三院自主研发的“荧惑”系统,运用AI技术对孤独症患儿进行辅助诊断,并生成具有临床可解释性的行为范式,诊断准确率高达88%。该系统不仅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还荣获了首届广东省优秀医疗成果奖,并已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十余项发明专利授权。
针对慢性鼻窦炎分型诊断耗时及不准确的痛点难点问题,中山三院鼻科医工交叉团队建立了鼻息肉“产-学-研-医”疾病全链条协同诊疗与转化平台,创新研发全球首个慢性鼻窦炎病理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实现慢性鼻窦炎亚型的快速精准诊断,并成功转化2个产品和构建1个云平台,发布全球首张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报告,获得众多奖项。
在肝癌领域,中山三院病理科邵春奎教授/陈健宁教授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肝细胞结节深度学习诊断模型(Hepatocellular-nodularArtificialIntelligenceModel,HnAIM)。该模型有助于提高肝结节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辅助病理医师提升早期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在胃肠病学国际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中山三院病理科副主任陈健宁。
陈健宁介绍,早期肝癌的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量较少,有时较难鉴别,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后,病理诊断准确率会提高,“经过前期训练后,人工智能的准确率能达到高年资病理医生的水平”。
相对于影像检查的数字化发展,病理样本的数据化起步较晚,难度也更大,但中山三院肝病相关专科作为龙头学科,每年的病例样本在一千例以上,对于人工智能的训练来说更有优势,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极大地赋能病理医生,“未来我们病理也会数字化,片子出来全部进机器扫描转换成初筛图片,人工智能模块会进行初步分析,再由病理医生复核,这样也能减轻病理医生的工作量”。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