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形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索|理响广东

羊城派 2024-11-14 11:31:3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加强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范畴,是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工作实现全局性调控,形成系统全面、逻辑缜密、内涵丰盈有机体的“定盘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之源,是实现以承续促改革、以共治促共享、以涵育促治理的关键抓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系统集成思维精准铆合,既是突破阈限、动力聚合、协同贯通的核心运维,更是巩固中华文化立场坐标、形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新图景的有效路径。

一、鉴往知来,以动态的前瞻思考把握传统文化发展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当前,世界文化多元交织,斑驳发展,各种文化形态交融互鉴又标榜竞逐,显示了文化激荡的新图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态势下,意识形态、发展道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成为大国文化斗争的新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向应由“文化自觉”进阶“文化先觉”,以骋目明察、理性思辨与敢于作为的前瞻思考,以锲而不舍、博知深究与广泛观照的能动意识,去感知体悟,去交流碰撞,去探源历史,推动不同国家、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拉近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世界级热搜”,真正做到“向史而新”,牢牢把握文化发展生命力,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是目标精准,深耕圈群化传播。主动洞察、深入交流,把握不同年龄圈群的情感共鸣点,调查研究多元化的审美形态与价值取向,借助数字化技术,整合圈群特征与属性,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适性匹配,同时开展爆款化、IP化改造,依托高黏合性的网络平台算法推荐,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准圈群化传播。

二是场域精准,挖掘交互式体验。将沉浸式互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采用艺术形式复现、文化元素重塑、多态艺术表达等创意营造方式,搭建集“艺术+文化+交互”为一体的综合体,实现认同凝聚、兴趣虹吸与迭代可持续,利用文化符号的多元流变,全方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传播。

三是方式精准,聚焦文创产品孵化。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的精神内涵,使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例如设计开发中医药DIY香囊、草木笔记、昆剧积木等,充分结合时代发展所需,将潮流文化和审美风尚有效衔接,拓展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二、认知“破圈”,以高度的战略视野集成传统文化价值传播力

从大众传播时代到快速流变的数字传播时代,社会文明从本质上发生了由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转向。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催生“情绪极化”“后真相”“圈层文化”等全新群体表征,认知竞争逐渐成为文化竞争的“显性基因”。

认知是衡量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认知“破圈”成为关键核心议题。一是集成全局性文化战略视野。始终坚持大局“一盘棋”,充分发挥群体组织黏性,充分激活传统文化创造活力,为传统文化注入不竭传播动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选修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绝学”。二是集成功能性文化战略视野。基于文化发展规律深刻洞察文化发展大势,准确识别制约和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功能要素,聚焦重点,纲举目张。例如充分发挥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研究和传播功能,推出一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文化艺术作品。三是集成情感性文化战略视野。始终注重“仪式传播”与“情感互动”,实现实时性、跨地域性、主题性和社区化的信息互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更为广阔的机遇。高校可充分利用资源平台优势,将着汉服、点朱砂、行古礼、诵经典、拜师礼等多种仪式融入新时代育人教育中,于系列活动中厚植青少年的文化情怀与爱国担当。

三、互鉴融通,以审慎的开放格局升华传统文化内驱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要着力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文化主体性的立体观照,是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厚植人类精神生活范式性创制和超越性智慧的“文化现代化”。

文明交流互鉴,创造的是兼具强大生命力和承载包容性的文化生命体。开放包容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活力源泉,作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世界各国在不同地区、领域、组织均有不可分割的强关联性,交往活动日益深入、经济联系愈发密切、要素联系更加凸显。我们要时刻注意系统思维的“边界性”,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对话、互鉴中和谐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把握文明的本质,领会文明的真谛。与此同时,严防西方的文化殖民以及价值观霸权,要在包容开放中自觉夯实国家文化安全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筑牢文化安全的底线,不断夯实国家发展的文化根基。要通过柔性治理,实现多维引导。灵活运用柔性治理的方式方法,合理引导,努力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通过高效的链条机制,实现可持续的文化自信与认同。

文丨林彬张喆宇唐世丹

作者单位:林彬,广东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喆宇、唐世丹,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2022年度特别委托项目(项目编号:GD22TWCXGC09)、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德育专项(项目编号:2023JKDY01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共建课题(2022GZGJ184)

0 阅读:0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