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中国海防第一哨”的缘起与传承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1-14 15:10:19

我国历有广阔的海洋和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海洋俨然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中华民族。但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古代鲜有外族袭扰,史学界历有中国自古“有海疆,无海防”和“中国海防始自明代”的说法。清乾隆《南澳志》卷八:“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曾说:“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盖东南以大海为界,形格势禁,尚易为功;西北则广漠无垠,专恃兵力为强弱,兵少固启戎心,兵多又耗国用。”

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嵊泗。万千地名在书写嵊泗璀璨的同时,也记忆着一段段难忘的历史,讲述着一个个奋斗的故事。千百年来,嵊泗人民以岛为基,向海而生,行舟楫之便,得渔盐之利,绘就了丰富灿烂而又如诗如画的海岛地名画卷,这些地名,是嵊泗人民繁衍、迁徙、奋斗、图强的历史见证,更是每个嵊泗人心中家国情怀种子和海岛乡愁的源泉,而其中的海防地名则直接将海防历史上推到南宋时期,成为中国海防史开端的直接证据。

南宋《舆地图》局部

昌壮国势“第一村”

嵊泗县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点,背靠长三角,面向太平洋,是长江流域走向世界的海上门户。县域总面积8824平方千米,其中大小海岛630个,陆地面积103.6平方千米,历有“一分岛礁九九海”之说,并有海礁、东南礁2个领海基点。

北界古村悠韵长

菜园镇基湖村黄家台沙丘遗址考古证明,早在距今48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出土文物具有良渚文化特征。春秋战国,吴越双雄于此激荡;秦汉两晋,海外贸易经此中继。唐宋元时期,朝廷于此设立蓬莱乡北界村,并以其广阔的海域由此成为“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的昌国(翁山)古县“第一村”,马迹山、鸡鸣山、石弄山(石衕山)、三姑山、大洋山、深水山、莆岙山、蛇山(今上海佘山岛)、东枯山、石蜀山、北壁山(壁下山)、大板山、西须山、须皓山、神前山、干斜山、良港山(浪港山)、大七山(大碛山)、小七山(小碛山)、徐公山、滩山等古岛名和三姑、洋山、马迹、黄家岙、鲸门、嘉湖、关岙、菱湖、礁岙、北砂、大小田岙、大岙头、外石、泗头岙、苔汫、长表头、里行、叫儿、墓岙、上黄砂、鸡鸣、深水同、大小马公、福立、下黄砂、神前、莆岙、干斜、岙吟、大盘、西庄、东枯、洛花、大小壁下、泽下、王家岙、石衕、大发等古村落名缘此入载史册,北界村因此也成为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当时记载有最多海岛和村落名称的海岛村落。

一岛分界跨两省

明洪武十九年(1386),北界村因防倭、抗倭而迁徙,岛屿荒芜,村岙圮废,渔场凋零。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江浙两省于此划界分汛,议定:以大羊山(今大洋山岛)以北属江苏省崇明县,马迹山(今泗礁山岛)以南属浙江省定海县,并立“江浙沿海分界碑”和“江浙两省海汛分界图碑”于小羊山(今小洋山岛)。

“江浙沿海分界碑”拓片

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浙两省官员再次于此勘定尽山(今嵊山岛)归属,并树“勘定尽山界碑”于小羊山。

光绪元年(1875),又将大黄龙岛北部划属崇明县,南部仍属定海县,形成一岛分属二省的奇观。光绪九年,建白节山灯塔时,勘白节山岛属浙江省定海县。

一统海防终分治

“嵊泗”,以嵊山、泗礁山二岛名称首字合称得名。地名记载始见于1932年8月17日崇明县《新崇报》刊登的《开发泗礁、嵊山之商榷》:“盖定海、嵊泗间交通,实较与本邑方便。”1947年9月于此设江苏省嵊泗设治局。1949年10月置江苏省嵊泗县,县治嵊山镇。1950年7月7日,改设为江苏省苏南行署松江专区嵊泗特区,并移驻地至菜园镇。1951年3月,复置嵊泗县,县人民政府驻青沙滩。同年12月,划原属浙江省定海县的黄龙、大洋2乡归嵊泗县,从此结束两省分治局面。1953年6月,划嵊泗县属浙江省舟山专区。1954年8月,划原属宁波专区镇海县城关镇14村的滩浒山等海岛属嵊泗县。1955年嵊泗县治迁至菜园镇。1958年10月撤销嵊泗县属舟山县。1960年11月划嵊泗人民公社属上海市。1962年复归浙江省舟山专区,并复置嵊泗县,同时划洋山人民公社属大衢县。1964年7月,洋山人民公社复归嵊泗县。1987年1月,撤销舟山地区,设立舟山市,嵊泗县自此属舟山市。

明郑若曾《筹海图编·直隶沿海山沙图》

中国海防“第一寨”

嵊泗列岛周皆环海,地扼长江锁钥、江浙屏藩,历为东海前哨,以海防为主题的地名文化是嵊泗海洋文化的亮丽色彩。

南宋时期,宋朝廷先后于此设立三姑都巡检寨,并自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至北界壁下山设置被誉为“海上长城”的海上十二烽铺,开创了我国群岛海防体系之肇始。由于三姑都巡检寨统领冽港(今名沥港)、岑江(今名岑港)二子寨,北界村由此成为中国“群岛海防第一寨”和中国“群岛海防第一哨”。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倭寇侵扰中国沿海的分舟宗之地,也是江浙二省水军会哨之地。其间,明军曾取得尽山、马迹等地的抗倭胜利;抗倭名侯继高巡洋至李西山(今枸杞岛),并题“山海奇观”于岩壁。明清时期,南明鲁王水军和郑成功水军曾泊舟于小洋山,清军于小洋山等地歼海盗蔡牵。

三姑巡检古兵寨

三姑都巡检寨,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置,治在三姑山,建寨屋及厅屋二十间,射亭二间,下设冽港(今名沥港)、岑江(今名岑港)二子寨“以为犄角”,并曾拨台、温、明、越4郡民船屯泊于岱山、岑江、三姑、烈港4处。三姑寨定额兵员630名,兵员数居浙东沿海九水寨之首,占总驻军数的38%,三姑都巡检寨自此成为中国古代群岛海防“第一寨”。

绍兴二年(1132)朝廷命浙东沿海制置司巡哨水军昼夜巡徼神前、石衕、三姑、宜山、马迹、关岙、海驴礁(今名海礁)各地,相关讯息三日一报枢密院及尚书省。三姑寨移驻冽港后,于嘉定七年(1214)起,由定海水军统辖三姑都巡检寨及二子寨土军,并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拨兵丁300名,出戍三姑。

海上长城古烽铺

南宋宝祐六年(1258),朝廷自定海县招宝山至昌国县壁下山设置被誉为“海上长城”的十二烽铺。其中,三姑山、下干山、徐公山、鸡鸣山、北砂山、络华山、石衕山、壁下山这八铺置于北界村。烽铺,也称烽燧、烽堠,烽火台,以昼燃烟,夜举火及举旗、吹号等方式传递警讯,海上十二烽铺,由此成为宋代海防“第一哨”。其中,三姑山,即今大洋山岛;下干山,即今薄刀嘴岛;徐公山,即今徐公岛;鸡鸣山,即今金鸡山岛;北砂山,即今泗礁岛东部;络华山,也作落华山,即今东、西绿华岛;石衕山,也作石弄山,即今花鸟岛;壁下山,也称北壁山,即今壁下岛,由此可见,嵊泗境内各海岛,是宋代海防第一哨的主体。

嵊泗巡海摩崖群

嵊泗巡海摩崖群包括“山海奇观”题记、小洋山摩崖题刻群、圣姑礁摩崖题刻群、大黄龙摩崖题刻群等,皆为明清巡海官员所题,是中国最大巡海摩崖题刻群。其中“山海奇观”摩崖题记于2011年1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多公布为嵊泗县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山海奇观”摩崖题记在枸杞岛里西岗山巅,“山海奇观”四字题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由时任浙直总兵都督的抗倭名将侯继高巡海时所题;小洋山摩崖题刻群在小洋山岛,有“倚剑”“海阔天空”“中流砥柱”“鲲鹏化处”“注焉不满”“水天阔处”“海晏波宁”“三星石”等摩岩题刻;圣姑礁摩崖题刻群在洋山镇圣姑礁,有“群贤毕至”“海宇澄清”“万顷碧波”“泛波”等摩岩题刻;相邻的大洋山岛有“海若波恬”题刻;大黄龙摩崖题刻群在大黄龙岛,原有“东海云龙”“东海龙云”“瀚海风清”“东南半壁”等题刻。

洋山镇圣姑礁屿和小洋山“倚剑”题刻

近现代海防金名片的延续与传承

近代以来,嵊泗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延续了中国海防要地的地位。

1937年国民党空军二大队于此海域炸伤侵华日军“龙骧”号(一说为“加贺”号)航空母舰等数艘日舰。该航空母舰舰长175米,舰宽20米,满载排水量1.2万吨,可搭载战斗机、攻击机和侦察机共48架,是侵华日军的主力战舰之一,曾多次空袭上海、杭州等地,给中国军民造成巨大损失。

1937年11月11日,国民党空军出动3架美制“诺斯罗普”轰炸机攻击入侵大戢洋海域(一说在花鸟岛东北海域)的“龙骧”号(一说为“加贺”号)航空母舰,炸毁飞行甲板上的13架日机,并迫使该航母不得不返回日本修理。此战,国民党空军损失2架轰炸机。

1956年8月23日午夜,入侵我国领空的美军P4M-1Q侦察飞机在黄泽洋上空被我人民空军航空兵第二师歼击机击中,坠毁于浪岗山附近,浪岗列岛因此成为入侵间谍美机和16名美军飞行员的“坟墓场”,其中包括后来担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战友詹姆斯·迪恩。此后,中国军民于此打捞出发动机、机翼、雷达、照相机等残骸和部分飞行员遗体,这些飞机残骸,自此成为新中国抗击侵略者的永恒证据。

2005年10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期间,向我国政府提出了协助寻找其葬身浪岗山海域战友詹姆斯·迪恩遗骸的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元帅、许世友将军、梁光烈将军等多次登岛视察海岛防务。“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融合发展”等双拥文化成为当地军民“共建两美嵊泗”优良传统,“全国双拥模范县”成为新时代嵊泗海防文化的金招牌。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