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处,绿树成荫,各类水草摇曳生姿,水清岸绿;远处美人蕉热烈绽放,与一所中学的楼群相映成画。在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展览馆林荫道上,市民王先生正在午后徒步。王先生说:“这里挺好的,之前没发现,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来到这里,才知道这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美人蕉花海迷人,是个休闲徒步的好地方。”
自2008年以来,东莞松山湖(生态园)以绿为基、以水为源,将一片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荒地建设成修复型和复合型湿地公园。2013年获批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后,其“生态优先、综合整治”的经验引领珠三角湿地公园建设,并被权威专家视为东莞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
近年来,松山湖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在生态园片区构建以湿地公园为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造生态保护新高地。如今的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东莞湿地科普旅游、生态休闲观光的“网红科普点”,推动其生态和人文价值逐步彰显。更为可喜的是,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里已经成为东方白鹳、红耳鹎、鹊渠、乌鸫等珍稀鸟类的“越冬地”,周边地区大企业绕园而居,为园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综合治水,以绿为基重建区域水生态
吴鹏举是东莞市绿色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生态学博士,曾主持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2005年,他来到松山湖时,东莞生态园所在的地块还是寮步、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六镇等6个镇的荒地。这里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水都是黑的,真是像墨汁一样”。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就认识到这大片地块不能任其污染下去,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并划定围合的31平方公里的用地(即为后来的东莞生态园),打造新发展平台,开展生态修复。“现在来看,生态修复的最成功经验就是综合治理。”吴鹏举说,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生态优先、治水为前、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以绿为基、以水为源,重建区域水生态,打造一个参与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多功能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能够推动治理,东莞市规划、国土、水务、环保、林业等部门齐齐上阵,各镇街全力配合,各司其职,各展所长。
吴鹏举说,生态园的治理归根到底就是治水。治水的核心就是治污。生态园初建时,便同步建设了348亩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周边镇街的日排放生活污水。经过处理,污水变清,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同时,生态修复工作也从2010年前后开始投建,并相继建成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平流人工湿地和表面流人工湿地等三类湿地,经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方式,对污水进行深度净化。
其中,垂直流人工湿地就位于湿地公园的核心区,曾是当时全国面积最大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吴鹏举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展览馆西北侧水草地看到,一望无际的水草地块上栽种了风车草、美人蕉、花叶芦荻、蜘蛛兰等湿地植物,土壤层埋有白水管。从高空俯瞰,水草地南北两侧是河涌,并且有地下渠道相连。“水草地底下实际上是挖空的,然后铺上一层1.8米深的防渗大石子、小石子和沙子,并栽上植物,铺上管道。”吴鹏举指着草丛中水管说,污水处理厂出来的尾水(处理后的水体)经过管道往下渗,像滴灌一样,经过沙子、石子的过滤、吸附和微生物分解后,逐渐变清,最后汇合排进两侧的河涌,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
湿地“新质生产力”实现既绿又美
目前,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占地6.8平方公里,涵盖燕岭湿地等多个区域,形成“一轴七片区”的绿色水系格局。吴鹏举强调,有别于其他的湿地,这片湿地首先是修复型的,曾是偏僻低洼、污染严重的地区,如今变成了生态优美的休闲地。其次,它具有综合性,承担污水治理和防洪排涝功能,特别是具备海绵城市的特性。园内各区域分工明确,共同构建了一个生态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
在燕岭湿地一处排水口,河涌虽然不深,但水质却出奇地清澈,水底沙石清晰可见,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悠然自得。据悉,燕岭湿地采用先进工艺处理尾水,出水水质已达Ⅳ类水标准。吴鹏举强调,这是当时首次大规模应用湿地建设经验,并通过各类技术手段和先进工艺,将湿地公园建设和环境治理相结合,实现湿地公园既绿又美,推动湿地“新质生产力”应用见效。更重要的一点是,湿地公园建设节约了大量土地,使之成为生态修复和污水治理并重的典范,“直到现在,很多人惊叹于一个公园居然还承载着污水治理的任务”,受到了国家及省市领导的关注和肯定。
此外,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还采用了各类污水梯度治理技术,使传统工艺焕发活力,污水治理更加高效,呈现效果更加长远。据了解,目前,东莞生态园建成了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垂直流湿地和自然流湿地等,构建了融合工业治污与生态治污相融合的水环保治理系统。其中,通过截污管道与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初级治理,工程湿地强化净水系统,自然湖泊湿地则实现对非点源污染自然净化功能。
点水成金,湿地价值比以前翻五倍
记者当天走访时看到,一眼望去,近处沃野千里,绿意葱茏,而远处则工业、文教楼群绵延起伏。“建成后,湿地产生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成效显著。”据东莞市松山湖自然资源分局用地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水系治理、植物配置引种和生态化构建,园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治理后,园区维管束植物种类从原来的138种上升到426种,植物生态群落类型从人工群落向自然群落正向演替,动物种类的持续增长,其中仅鸟类动物就有9目28科68种。像红耳鹎、鹊渠、乌鸫等珍稀鸟类纷纷选择来此越冬,这里已成为鸟的天堂。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浩所言:生态园的建设是东莞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标志。通过治理和建设,生态园完成美丽蜕变,不仅综合发挥防洪排涝、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恢复的功能,也大大加快了东莞生态文明进程。如今,走进湿地公园,里面绿树成荫,水草丰茂,碧波荡漾,16年综合治理的“集成式”经验和成效展示,为市民提供湿地科普旅游、生态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数据显示,自绿美松山湖工作开展以来,松山湖联手东莞生态环保研究院、松湖自然等行业协会及民间组织,开展生态园观鸟、湿地公园走读、自然教育主题班会课等各类活动300余场次。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湿地公园建成后其总价值为2亿元/年,约为建园前价值的五倍。
更重要的是,随着湿地生态和人文效益的提升,园区及其周边土地价值大大提升。中移动、普联、长盈、光启等大企业相继入驻并开工建设,为园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也吸引不少企业和房地产商家进驻六镇片区,辐射带动六镇旅游产业发展。此外,园区还着力推动再生水项目和再生水规划,将再生水用于道路清洁、植物喷淋等,着手实施横沥垃圾发电厂供水的项目,发展水经济。根据规划,园区再生水循环经济产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
文|晴川
图|璞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