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又名蚂蚱,这个让农户畏惧三分的物种,一夜之间“飞”进了通河县农户家大棚里,成为乡里乡亲热议的话题:“养这玩意儿能挣钱吗?”“它能干啥用?”“养好了卖给谁?”“养它能不能造成蝗灾?”……
日前,记者在富林镇红旗村养殖东亚飞蝗的大棚里了解到,富林镇正努力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培育优秀的致富特色产业,让小蚂蚱从田间到农户家,“蹦”出好“钱”景。
成群的东亚飞蝗成虫
东亚飞蝗“飞”进了农户大棚
日前,记者在红旗村一处高岗上看到,两个崭新的大棚格外显眼。走进大棚,数不清的东亚飞蝗布满各个角落,时而在枯草上蹦跶,时而又钻到草下取暖。
“这一茬蚂蚱15元一斤,最后有企业‘兜底’,会照单全收。”养殖户武纪钢兴奋地告诉记者:“我们村养殖的东亚飞蝗个大体肥,现在看首次养殖试验算是成功了。”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邢国民说,武纪钢是全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种旱田外,武纪钢大部分精力全用在了养蚂蚱上。现在,质疑他的乡亲们也长了见识,准备效仿他学习东亚飞蝗养殖。”
武纪钢给东亚飞蝗添饲料
富林镇为了带动农户养殖东亚飞蝗,从去年开始就组织村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学习中,邢国民发现勤劳肯干的武纪钢是个搞特色养殖的合适人选,在第二次学习中就带着武纪钢再赴外地实地考察。“在学习过程中,武纪钢就对东亚飞蝗产生了极大兴趣,当场就表态要让小蚂蚱在红旗村茁壮成长。”邢国民说。
为了养殖东亚飞蝗,武纪钢建设了两个大棚,一个棚300平方米,他先是花7000元购进了50万只虫卵在一个棚里试养。“由于选址和建设大棚耽误了时间,今年只能先养一茬,看看东亚飞蝗在我们村的适应情况。”武纪刚说。
经过近两个月时间共3次蜕皮,11月初,长成的东亚飞蝗个体大小、重量以及成活率均达到了理想状态。首批东亚飞蝗有600斤成虫,以每斤15元的价格被订单企业收购,9000元的收益也坚定了武纪钢养殖东亚飞蝗的信心。
东亚飞蝗成虫
“投资少、见效快,养一茬就能回本”
“炸着吃,老香了!”武纪钢说他第一次吃油炸蚂蚱就爱上了这一口,“不仅吃起来酥香,蛋白质含量还特别高。”
据了解,经过人工养殖的东亚飞蝗是少数可以食用的蚂蚱品种之一,营养高、个头大、肉质好、无污染,是近年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绿色食品”。经专家分析测定,东亚飞蝗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东亚飞蝗还是宠物市场里鸟类的高档饲料。
作为通河县第一个外出考察、第一个投资养殖、第一个试验成功的农户,武纪钢当时就是认准了东亚飞蝗养殖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技术含量低这四点优势。
面对到养殖基地的参观人员时,武纪钢总是现身说法:“建设1个大棚9500元,2个大棚19000元,再加上购买虫卵7000元,成本总共26000元。”武纪刚还算了一笔账,1个大棚300平方米,1平方米产2斤飞蝗,1个大棚能产600斤,就算15元1斤,一共能卖9000元钱,2个大棚就是18000元,一年两茬就是36000元,连卵带棚,本钱全回来不说,还能盈余不少。
大棚里养殖东亚飞蝗
“一个饲养周期从虫卵开始,共脱三次皮,每次脱皮就又长大一圈,45天就能从虫卵长到成虫上市,一夏一秋能养两三茬。”武纪刚说,虫卵产完,就可以卖成虫了。虫卵在大棚里能自然越冬,零下60摄氏度都冻不死它。一茬养殖,虫卵就能自然增加30%。只要温度适宜,虫卵就会越冬复活,第二年以后只需少量投入草料、人工及水电费用,飞蝗就能存活繁殖。卵孵蝗,蝗生卵,周而复始,多年饲养,不断卖钱,饲养一茬后即可实现循环发展。另外,销售虫卵,又是一笔收入,效益也比较可观。
变害为宝,打造乡村振兴特色产业
据了解,东亚飞蝗喜食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危害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农作物生长,能远距离迁飞,可引起虫灾,被称作田间害虫。如今,我国防治蝗灾的经验已经走出国门,为更多饱受蝗灾威胁的贫穷国家提供助力,挽救了无数人的“粮袋子”。
“为了防患于未然,根据东亚飞蝗养殖规范,在大棚建设中我们采取了高效的防护措施,大棚内设置了专用防逃网。”武纪钢说,通过一茬的养殖实践,已经实现了东亚飞蝗变害为宝。
东亚飞蝗吃麦麸
看到武纪钢试养成功,周边农户动了心思,也要养虫致富。邢国民表示,村里也考虑把东亚飞蝗养殖打造成“一村一品”项目,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到飞蝗养殖事业中。
9月份,富林镇举办了东亚飞蝗养殖培训会。会上,农户们从养殖大棚的建设、养殖技术、养殖环境、喂养饲料以及成本效益方面进行了详细地学习。通过科学养殖和市场导向,富林镇计划打造东亚飞蝗养殖示范镇,为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未来,富林镇还将探索延长产业链,对飞蝗进行深度加工,以获得更大收益。”富林镇党委书记李春刚说,目前已有企业与富林镇洽谈,就地建设一个成虫粗加工工厂。
据通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张会鹏介绍,下一步,通河县将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加强技术指导等系列举措,提高土地“含金量”,实现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户致富增收,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
张明哲记者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