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35一亿一架,性能却不敌歼16,解放军一口气买了24架,成全球唯一客户,中国买亏了? 苏-35是赔本买卖吗? 如今,中国歼-20的隐身性能和先进航电系统,歼-16的多用途能力和电子战优势,使得苏-35从主力机型逐渐退居二线。 苏-35主要承担远海巡逻和训练任务,昔日的“南海一柱”地位已被更先进的国产战机取代。 尽管如此,苏-35的引进并非“亏本买卖”。它的服役时间虽短,但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必要的战力支撑,为国产战机的研发争取了时间。 通过对苏-35的研究,中国在矢量发动机、雷达系统等领域获得了宝贵经验。这款战机的引进不仅是装备的采购,更是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 苏-35的到来,也让中国飞行员在操作和战术上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后续换装国产战机打下了基础。 从中俄合作的角度看,这笔军购还深化了两国军事互信,为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国当时看上了苏-35了什么?为什么一口气采购24架? 苏-35,被誉为“四代半战机巅峰”的机型,在2014年的珠海航展上惊艳亮相,成为当时全场瞩目的焦点。 凭借其矢量发动机、强大的雷达性能和超机动性,这款战机不仅让军迷们热血沸腾,也吸引了中国空军的目光。 2015年,中国以25亿美元采购了24架苏-35,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视为填补空军战力缺口的关键之举。 引进苏-35的背景与需求不难理解。当时,国产战机歼-20和歼-16尚未批量服役,而歼-11系列和苏-30MKK等主力机型已逐渐显现出技术落后的问题。 与此同时,南海和东海局势日益复杂,美国的军事威慑让解放军面临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35的远航程、强载重能力和较先进的雷达系统,为空军提供了一款可以快速部署并具备一定威慑力的战机。 更重要的是,这笔军购也在克里米亚事件后强化了中俄军事合作。 服役初期,苏-35确实扮演了“南海一柱”的角色,被部署到“南霸天”空二师,与轰-6K等战机协同执行巡逻任务。 在南海紧张局势中,它以强大的作战能力和远程打击范围,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宝贵的威慑力量。 即便“雪豹-E”雷达性能不算顶尖,但在预警机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苏-35补充了远程搜索能力,这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苏-35的高光期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时间推移,这款战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雷达和航电系统的性能虽在当时尚属领先,但无法与后来的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 在远程作战中,苏-35也因俄罗斯对外出口时的“卖机不卖弹”政策而受限,只能使用性能一般的R-77导弹,削弱了其超视距战斗能力。 此外,其光电告警系统和电子战系统在实战中表现不佳。在俄乌冲突中,苏-35多次被击落,暴露出防御体系的明显短板。 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其高昂的维护成本。苏-35的117S矢量发动机虽然性能强劲,但零部件消耗快且维护费用高昂。 这些问题不仅让解放军在实际使用中感到压力,也让外界质疑这款战机是否物有所值。 与此同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苏-35的退役进程。 回顾苏-35的十年,中国空军从“引进”走向“自主”的历程中,这款战机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它曾在中国空军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为国产战机铺路;它也提醒我们,装备的价值不只在于短期性能,更在于它能否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随着歼-20和歼-16的全面服役,中国空军的主力舞台已进入国产战机的时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