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竹新路儿童友好街道1000米、新增 家长接送等候区650米、实施儿童友好公园4700平米……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南京市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作为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可复制典型经验入选其中。本报记者进行探访。
一米视角:从儿童需求出发
“哇,这里好宽敞啊!”“放学路上能看到我的画,真开心!”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竹新路沿线,东起竹山路,西至新亭西路,全长约1000米。沿线共有2所小学和1所初中,是8000多名学生的上下学必经之地,周边区域以教育和居住功能为主。
该街区以“一米视角”为设计理念,聚焦儿童出行的安全和体验。通过划分步行道、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并增加彩虹斑马线和显眼的交通标识,街区为儿童提供了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街区特别增设了独立的家长等候区,让接送更加有序、便捷,家长安心、孩子舒适。
竹蜻蜓街区在改造中,将传统围墙变为孩子们的创意展示墙。结合不同学校的特色和儿童心理,围墙上展示着色彩缤纷的涂鸦和手工艺品,让街区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的平台。每天放学时,孩子们与家长驻足观赏这些作品,增添了浓厚的互动氛围。江宁区妇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这里围墙不仅仅是围墙,更是孩子们自信表达与互相欣赏的桥梁,增添了温馨的互动氛围,带给大家更多温馨的陪伴感。
倾听声音:让儿童成为街区小主人
为何该街区能入选《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在街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充分听取儿童和家长的意见,让孩子们在规划阶段便参与其中。街区设计团队发放了2000份问卷,并组织学生亲临实地考察,提出自己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的昵称是通过全网征集活动,经过各单位评选和网络投票,最终确定为“竹蜻蜓”,象征着孩子们飞翔的梦想终将实现。
改造后的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赢得了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好评。家长李好表示,街区的变化让孩子们放学更安全,他们也更愿意陪伴孩子在这里玩耍。许多家长称赞,这里不仅让孩子快乐成长,更为亲子陪伴提供了优质场所。孩子们的反馈也非常积极。社区小朋友张子豪表示:“这个公园有好多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但我最喜欢这个红色了,我还喜欢去攀岩那里玩,因为那里有很多红色。”这一街区不仅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友好街区”,也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街区的设计让孩子们感到,他们的声音和意见得到了尊重和重视。
竹蜻蜓儿童友好街区的建成是南京迈向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一步。街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细节,让街区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儿童友好的温暖。南京将以此为蓝本,继续探索适儿化街区模式,为更多孩子创造安全、温馨的成长空间,从“一米视角”出发,让每位儿童在城市中感受到被倾听和尊重的幸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姜婧仪实习生朱怡婷徐姿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