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鹏湾与大亚湾交会处的“漏斗口”,距澳头二十海里,有一处被称为三门岛的地方,又称为沱泞列岛,包含了大三门岛、小三门岛、青洲岛等岛屿。
据悉,三门岛作为大亚湾海域核心岛屿之一,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海岛之一,风光旖旎,还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居住历史的古老渔村,居住着百户人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有士兵驻扎在此保家卫国。长年军民共处,岛上军民鱼水情深。
百年和美渔村静谧岛屿生活
“海上绿宝石”“原生态岛屿”“海防要塞”“广东小塞班”……三门岛作为大亚湾区域最大且最高的岛屿,四面环海,岛上树木茂密,并且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连接海洋与陆地的桥梁,也是不少游客露营赶海的好选择。
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相传在三百多年前,福建、汕头、深圳、香港、惠东、惠阳等地百姓,或因逃难、跑船等原因,从深圳大鹏湾乘船摇桨,陆续迁到三门岛定居,逐渐形成了北扣村、妈湾村、柴湾村。令人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有关初始上岛人员的文字记载约等于无,多年过去,只有高龄的长辈们记忆犹新,他们仍记得当年上岛居民众多,姓氏交杂,至今岛上有着20多个姓氏家族,可惜的是各家族脉络已不得而知。至民国初年,三门岛上已有居民七百多户,家家户户以渔业为生,靠海吃海,生活祥和。
迎晴日乘小船捕鱼的村民、矗立海上的高耸海岛、恣意飞掠海面的鸟群……从大亚湾开发区澳头街道南港码头乘快艇出发,一路疾驰,需五十分钟抵达三门岛的北扣码头。抵达三门岛,入眼则是蓝绿白色调:湛蓝无云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海水,及呈环抱状的绿山密林。
在北扣码头,少量快艇、船只停留在海面,随着海浪的波动飘摇,余下海潮冲击沙滩的沙沙声;走入妈湾村,自斜坡而下,联排的民国建筑大门紧闭,村民居家休憩,过路的黄狗都收起了吠叫,优哉踢踏着步伐走在村道上;下坡前方,林立的现代建筑一栋栋紧挨着,回头则是过往的古建,一条水泥路将两个不同时代、风格迥异的建筑联系在了一起。但不论是现代居所还是民国居所,村民都少不了日常用水的补给,而这就离不开岛上一口百年古井。
“从明末至今,岛民都从该井取淡水。冬暖夏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大亚湾澳头街道办事处三门村党支部书记谢丽燕介绍,这口井被称为妈湾长寿井。多年以来,村民饮用水均在此处取用,而洗澡、浇灌蔬果等则采用岛上山泉水。
据介绍,该井建于清中期,井壁直径1.2米,水深约1.5米,以石块砌成,井内初始取出的便是淡水,年年月月不曾干涸,其中取出的井水清澈甘甜,用于泡茶别有一番风味,用于烹饪亦有独特的口感。谢丽燕表示,妈湾长寿井对村民有着重大意义,是所有村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内甚至有一种说法,三门岛村民长寿之人数量多,就是因为长期饮用了妈湾长寿井的井水。”
美丽海岛风光吸引游客驻足
除却饮用长寿井井水致当地村民长寿,岛上原汁原味的生态风光也对村民长寿起着不小功效。三门岛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岛屿,不得在岛上进行任何生产,现在的岛上电力设施,仍主要来源于海关、村民自行购买的柴油发电机。利弊相依,在该特殊情况下,三门岛的生态风光被大量地保存了下来,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一睹自然风光。
近年来,村民为方便游客上岛吃喝住行,开始在三门岛上提供起了住宿、餐饮、载客等服务,据悉,目前岛上已有8间民宿、11间餐饮店,并开设了快艇、船只来往载客服务,为游客带来多元化体验的同时,还丰富了岛民们除渔业外的多元化收入。
据了解,三门岛海岸线长13公里,有半径300米的海湾5处,其中月亮湾沙滩和白沙湾沙滩远近闻名。月亮湾沙滩地势平坦,岬角分散于海湾两侧,尤其适合露营,因此吸引了诸多游客上岛夜宿沙滩。沙白水清的月亮湾,纯粹得没有一丝丝的杂质,澄清的海水能见度高达10-20米,由于没有人为污染,不论是岸边嬉戏,还是帐内休憩,感受到的均只有大自然的融洽包容。
“来到三门岛,不容错过彩石滩。”据《中国海岛志》记载,大三门岛是由1.4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这也是三门岛海滩上遍布彩石滩的原因。与寻常海滩不同,彩石滩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火山石组成,另还有经由海浪拍打侵蚀而成的海蚀崖和海蚀洞,这些未经雕琢的原始美景大方地向世人展示着自身的魅力。但是,如今的彩石滩已不负过往风华,记者看到,海滩上堆积的大多是灰扑扑、土黄色的石头,只有少数大石块呈现出红色或斑驳痕迹。“过往游客上岛游玩,会拾取一些小的石头留作纪念。如今彩石滩上已很难看见成片带色彩的石头,只余下难以搬动的大石块。”
四十余年驻守军民鱼水情深
三门岛作为粤东、福建及福建以北沿海船舶来往港澳的咽喉要地和“国门”要塞,地处海防前沿,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守护我国东南海域的“祖国之眼”。
据了解,清政府于1899年在三门岛上设立海关,村民自此安居乐业。1942年,三门岛被日军侵占。日据期间,因日本侵略者屠杀及大灾荒等原因,村民大量死亡、逃荒者众多,岛上居民数量从700多户人家大幅骤降,仅存至200来人。1950年1月,粤赣湘边纵队解放三门岛,该纵队新编独立第三营防守。1951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5师派遣一个加强连(守备一连)上岛接替防务重任,成为三门岛第一批专责守备部队。1992年12月,三门岛守备营奉命撤销建制,离开三门岛。
此间四十一年,三门岛驻军七任守备部队始终坚定不移将“守岛、建岛、爱岛”“以岛为家、以苦为荣”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广大官兵胸怀祖国,坚守海岛,在岛驻扎期间,他们前赴后继,克服重重困难,将杂草丛生的荒岛建成坑道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八达,生态环境良好,“能驻、能守、能攻”的坚强阵地。
纵观三门岛海防历史,建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的妈湾古城墙,是岛上最早用作海防的军事古城墙,同时还是大亚湾地区唯一的军事古城墙。除妈湾古城墙外,防空洞、瞭望塔、汽车修理厂遗址……在三门岛上,仍能处处看见驻岛士兵们当年拼搏的影子,这些建筑亦是岛屿多年海防的成果展。
在岛上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来到一处马路旁,于杂草丛生、树木遮掩处见到一扇半开的高大石门,往里望去,是一个个门廊和黑黝黝的空间。“在防空洞里放满粮食,可以支撑岛上所有人吃上三个月!”谢丽燕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子弟兵在岛上修建了多处防空洞,战时具有防弹、防毒等保护功能,还可以储备粮食,不易受潮。这些防空洞外观看起来像是普通民房,又被绿荫遮蔽,令人难以找到入口,内置空间则十分宽敞,内径宽度有人两臂半之宽,洞内纵深路径四通八达,甚至可以贯穿半个三门岛。“如今岛上只有这一处曾用作粮仓的防空洞允许参观。”
地面有防空洞保驾护航,岛上最高点有瞭望塔放哨警示。据三门岛村民严健伟介绍,三门岛最高点“海誓山盟峰”至今保留着一座圆形瞭望塔,塔的墙体由数块石块组成,上面有多个枪眼,内里窗口正上方书写着“祖国眼睛”4个鲜红大字,醒目亮眼,无声述说着驻军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往日有哨兵在瞭望塔内放哨,能第一时间发现敌情并射击,为三门岛形成堡垒一般的防御。村民严健伟表示,在瞭望塔,可以一览全岛局面,还能观察到附近海域的现况,积极应对各类情况。现在,登顶瞭望塔需花费三十分钟时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前半段登顶路径是窄小的石板楼梯,很大一部分的登顶路径是未曾铺盖阶梯、水泥的土路。
“我们岛上唯一的学校,被称为‘军民友谊学校’!”据了解,20世纪,整个三门岛除了700多名居民,还有参与建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守备部队1200多人。三门岛出行不便,为解决军队家属、村民孩子的就学问题,军民一同共建了军民友谊学校。教学年龄层涵盖了幼儿园到初中,校区内建设了篮球场、教师宿舍、食堂、课室等,硬件设备应有尽有。几十年过去,岛上的军民友谊学校早已废弃,各种绿植疯长,一行人需踩着干枯树杈枝条,推开茂盛的绿植,才能看到学校全貌。站在军民友谊学校前,校址大门前两侧书写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门联,让人管中窥豹,依稀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军民的鱼水情深。
文|贺沁怡
图|王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