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事|六盘水市钟山区天生桥村

金台资讯 2024-11-15 16:45:01

六盘水市钟山区金盆乡天生桥村位于金盆乡政府北面,东与纳雍县锅圈岩乡接壤,西、南与本乡双塘村毗邻,北抵赫章县松林坡乡倮住村与箐营村。村内有232县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平均海拔1800米,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年平均气温10.2℃,年均降水量1082㎜,日照时数在1253-1506小时之间,无霜期在230-298天之间,年均相对湿度80%。既无酷暑,又无严寒,常年无夏,春秋相连,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多为山地、丘陵,土壤呈中性,属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峡谷地段。

全村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500亩,退耕还林6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农业以种植玉米和洋芋为主,养殖以养猪、牛、鸡为主,原生态农业明显。2024年完成马铃薯种植2500亩,玉米种植3480亩。目前,全村辖21个村民小组940户4711人,其中少数民族4423人,占总人口数93.88%。脱贫户547户2723人,监测户76户331人,辖区内1所幼儿园,1所小学。

天生桥村原为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4个小村。明属水西宣慰使辖地。清属水城厅常平里三甲。1912年—1949年期间境内属南开乡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水城县南开区干河公社管辖。

1958年,成立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大队,属于干河公社管辖。

1984年,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大队改为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村,干河公社改为干河乡,属于干河乡管辖。

1992年5月3日,干河乡、金盆乡、义忠乡撤并组建为金盆苗族彝族乡。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村,属金盆苗族彝族乡管辖。

2015年5月,撤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村,合并组建新村,新组建村名为天生桥村,属水城县金盆苗族彝族乡管辖。

2021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金盆乡正式划入钟山区,天生桥村属钟山区金盆乡管辖。

天生桥村于2016年7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6年9月被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宗委、贵州省旅发委命名为全省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被六盘水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六盘水市卫生村”荣誉称号;2018年6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授予“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2019年被贵州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授予“贵州省森林村寨”荣誉称号;2020年7月被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村。

村名由来

源于传说在古代这里有一条很深的山谷,把两边的居民永远的隔开,为给当地居民便于出行交往,上天派下一个天神在山谷之间搭了一座石桥,故当地人均称该桥为“天生桥”。

2015年5月,六林、七林、发林、大寨(发硝)4村合并时,为了增加新合并村的辨识度和文化性,便于利用天生桥旅游资源,新合并村以天生桥为名,并报上级批准同意使用,天生桥村逐渐得名。

天生桥景区

坐落在天生桥村干河地域的天生桥,是一处尚未被杂沓脚步惊扰的自然境地。这里属石灰岩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桥高135米,跨度60米,顶拱厚15米,桥面长30米,原称“天仙桥”,亦有称誉。桥身高耸入云,宛若长虹,横跨危绝天堑。在桥上,观群山如海浪起伏。附近区域内多洞穴、伏流及喀斯特峡谷,谷底怪石嶙峋,树木葱绿,溪水潺潺。据中外岩溶地质学家考证,金盆天生桥属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桥两岸全系悬崖绝壁,东部为倮布大沟,西部为干河大沟,桥的四周分布着暗河和溶洞,与灰岩陡壁、深箐密林构成了天生桥奇特的、高品位的喀斯特景观,其下游还有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自然桥组群。

干河天生桥风光旖旎,尤其以雄、奇、险、峻而著名,不仅是一个休闲观光的游览胜地,也是一处攀援探险、洞穴技术训练的理想场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洞穴科学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就联合在干河天生桥举办了“首届国际洞穴单绳技术比赛”,接待了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西班牙等八个国家的体育健儿。2023年12月CCTV-9纪录频道刊播的《航拍中国贵州篇》纪录片中,金盆天生桥奇特的自然景观、喀斯特风貌让人无不称奇。

天生桥石刻

天生桥景区矗立着一块石碑,为《天生桥赋》。《天生桥赋》系六盘水市文联原主席金永福撰文、水城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杜学铀书写,该石碑为2007年3月水城县文旅局立。

“钟山八景”之“天仙长虹”

“水城八景”或曰“荷城八景”,是清代水城最为代表的名胜文化,由“珠喷灵泉、龙潜古洞、文笔插空、清溪消夏、光明削玉、万笏朝天、金钟扑地、古木浮山”组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古“荷城八景”理念下催生了钟山文艺界认可的“钟山八景”,即荷城古镇、十里河滨、明湖秋望、梅花云海、天湖比翼、独山墨韵、天仙长虹、贵州屋脊。

天生桥村的“天仙长虹”现入选“钟山八景”,足见其自然风光之优美和罕见。

苗族服饰文化

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同胞绝大多数人家都会蜡染、刺绣,尤其他们制作的苗族服饰在全市众多民族服饰中尤显特色。苗族服饰从种麻、织布、蜡染,到挑花刺绣技艺难度大,花纹形、音、义俱全,无不传承苗族悠久的文化特征和优越的民族精神。它以白色麻布衬底,以红色和黄色凸显,服饰图案主要以城池、山川、河流、房舍等为主题,装饰花纹有九曲黄河、长江、荷花、鱼花、火镰等十余种,在大气精美之中涵盖着丰富的苗族历史信息,被喻为苗族同胞“穿在身上的历史书”。因此,这里的苗族服饰文化已经进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六盘水苗族志》整理)

民俗民歌

民俗活动主要有“情人节(正月初三到十五、八月整个月、冬月)”“斗牛、斗马、斗鸡、斗羊、芦笙比赛、歌舞比赛、载花树(二月十五)”“三月三(辰月巳日)”“诺卜易即端午节要吃羊肉”。村里民歌内容丰富多彩,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人小孩都会哼唱。高山坝下,农忙农闲,歌声如火。民歌的种类很多,有敬酒令、相约花山歌、相思歌、迎亲令、酒令等。

“三月三”祭山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金盆乡及周边苗族和彝族同胞在天生桥景区开展祭山传统习俗的日子,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活动主要有“金手指”绣娘争霸赛、苗族特色长桌宴、迎宾酒及“神州无二景·天生第一桥”文艺演出等系列趣味民俗活动,表达出苗族和彝族同胞对劳动致富的热情、对平安和谐的期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喜悦和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景。

黄心夜合古树

黄心夜合是木兰科含笑属常绿乔木,天然分布稀少,被列入国务院1999年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因其花黄色,有芳香,白天盛开晚上闭合,故得名“黄心夜合”。在天生桥景区有一棵树龄200年的黄心夜合,由钟山区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于2022年挂牌保护。此树历经两百年依然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每年三四月花开时节,满树黄花,香气迷人,在数十米外便能闻到花香。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天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天生桥村21组,2016年建成后,43户208名苗族群众搬迁至天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有安置点门面52间,资产面积800㎡。2019年,金盆乡政府多方跑项目、找资金、寻能人,在这里建设天生桥村苗族服饰加工厂,加工厂于2020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首批务工的21名苗族女同胞均为该安置点的搬迁群众。

目前,苗族服饰加工厂占地使用面积600多平方米,制作车间7个,设置有画蜡操作室、绣花操作室、织布操作室、烘干室、展览室等。作为该安置点的首个服饰加工产业,不仅带动了安置点内的苗族女同胞就业,让她们在家门口就拥有了一份工作、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苗族文化。

2021年11月,金盆乡政府对天生桥安置点门面按照“一资源一方案”,将天生桥村干河集市搬迁至天生桥村易扶安置社区内正式开放集市,遵循市场与群众需求、市场与资源配置、市场与区位规划“三结合”规律,形成以服装、餐饮、农特产品三大业态为主,农具、电器、日化用品等中小业态为辅的市场结构。

2022年4月,天生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图/文王华、韦芳芳、鲍红梅、金丹)

0 阅读:0

金台资讯

简介: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认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