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人杰地灵谓之“气”,包罗万象谓之“度”
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今天,你将听到的依然是《人口迁徙与华亭立县》节选。
平林标大道,曾是野王居。
旧里风烟变,荒原草树疏。
湖波空上下,里闬已丘墟。
往事将谁语,凄凉六代馀。
绝顶干云峻,寒泉与穴平。
还同帝台味,不学陇头声。
夜雨遥源涨,秋风颢气清。
谁云蔗浆美,才可析朝酲。
昔在全吴日,从禽耀甲戈。
百车尝载羽,一目旧张罗。
地变柔桑在,原荒蔓草多,
思人无复见,落日下山坡。
秦德衰千祀,江演道不修。
相傅大堤在,曾是翠华游。
玉趾如将见,金椎岂复留。
怅然寻旧迹,蔓草蔽荒丘。
世历亡秦远,湖连大海濒。
柘山标观望,玉女见威视。
渺渺旁无地,滔滔孰问津。
何年化鱼瘪,仿佛历阳人。
代异人亡久,滮池即旧居。
未移当日地,无复故时鱼。
蒲藻依稀在,风波浩荡馀。
水滨如可问,一为访庭除。
深谷弥千里,松陵北合流。
岸平迷书夜,人至竞方舟。
照月方诸泣,迎风弱荇浮。
平波无限远,极目涨清湫。
旧谍傅遗趾,悠然历祀深。
人无令威至,门异下邽箴。
谷水当年溜,昆山昔日阴。
鲁堂那复见,丝竹若为寻。
昔有人如玉,兹山得美名。
岩扃锁积翠,谷水断馀声。
乔木今无在,高台久已倾。
如何嵩岳什,独咏甫侯生。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
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
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
空馀图牒在,不复启佳城。
《华亭十咏》一出,引发了许多文人骚客,特别是到过华亭,与上海地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人的兴趣。首先唱和的是著名诗人梅尧臣。据说,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梅”。唐询的诗,让同样关注着华亭这一片土地的梅尧臣深感兴趣,也写下了《华亭十咏》与唐询唱和。
梅尧臣的唱和一下子又引发了北宋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安石的唱和。王安石的和诗大约在唐询作《华亭十咏》的十年之后,过了十年,而且还做了和唱《华亭十咏》的十首诗,足见王安石对华亭这块土地是深有关注的。
唐询作《华亭十咏》,其一就写到“顾亭林”,王安石《次韵唐彦猷华亭十咏其一顾林亭》也和唱道:“寥寥湖上亭,不见野王居。平林岂旧物,岁晚空扶疏。自古圣贤人,邑国皆丘墟。不朽在名德,千秋想其余。”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亭林湖上的凉亭孤寂寥落,顾野王住的房子已经荡然无存。古有“亭林八景”,现仅存野王读书堆。《上海园林志》载,顾野王读书堆是上海市有史记载的最早私家园林。元代杨维桢手植铁崖松(罗汉松),树龄已有640多年,仍然屹立,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1985年还特地兴建了古松园,以保护这株珍贵的古松。元代文学家、书法家赵孟頫书有子昂碑《重修宝云寺记》,惜已被毁,今仅存碑帽与碑文残块及原碑拓片。王安石对于和唐询《华亭十咏》的诗,实际上也是对华亭的吟唱,体现了他对顾野王的感怀,野王不在了,林木自顾生长,生命短暂,人生无常,诉说前贤,心中确有隐隐的无奈。诗的末尾,道出了王安石对顾野王的尊重。他以一个文人的胸襟,向这位学问大家投送了崇高的敬意。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所著述的《上海小史》是“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中的代表之作,于2020年出版,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此次推出新版,文字更精炼,排版更优化,装帧更赏心悦目。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作者:仲富兰
朗读:文来高中高一5班朱爱可
初审:潘海燕(见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刘垦博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