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女子把家里闲置的一块劳力士手表挂在网上出售,后来手表被人以14.8万的价格买走,谁知女子刚收到货款,自己的银行卡就被冻结了,甚至自己还被贵阳警方列为在逃人员!在当地洗清嫌疑后,贵阳警方仍要求女子退还“赃款”14万元,否则将无法取保候审。 曹女士将手表拍照上传到二手交易平台后,不到一天就有买家联系了她,对方只简单问了些手表情况,几乎没砍价便爽快成交。 但贵阳警方突然打来电话、说她涉嫌帮助转移赃款,并已被列为“网上在逃人员”。 接下来的几天,曹女士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家庭资金流转受阻,孩子的学费和日常开销都成了难题。 而温州警方详细了解后,告诉她,从目前的证据来看,她的交易过程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这块手表属于“善意取得”,法律上并不涉及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依据法律,曹女士完全不应被追究责任。 贵阳警方的态度十分强硬,表示无论交易是否合法,款项来源是诈骗所得已成定论,要求曹女士“退还赃款”。同时,他们暗示,只有退钱才能解除刑拘措施。 无奈之下,曹女士只能求助于亲朋好友,东拼西凑,甚至将自己的黄金首饰和电动车卖了才勉强凑够14万元。 这笔钱她本该用来改善生活,却被莫名其妙地当成“赃款”退了出去。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依然需要等候贵阳警方的后续处理。 曹女士不断拨打贵阳警方的电话,试图了解事情的进展,但始终没有清晰的答复。这让曹女士的情绪从最初的惊恐,逐渐转为愤怒与无奈。 事情传开后,身边的朋友们议论纷纷。 有人劝她认倒霉:“这年头,卖二手奢侈品风险大,谁让你非要图这个钱呢?”也有人替她打抱不平:“这明明是执法问题,凭什么让普通人承担后果?” 曹女士听得既无奈又委屈,她哪懂得这些风险? …… 近年来,因奢侈品交易涉及犯罪所得的纠纷层出不穷。 特别是像手表、珠宝等高价值物品,本身就容易成为诈骗犯罪的目标,而无辜的卖家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其中。 这类案件暴露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卖家因为“善意取得”享有法律上的保护,但在实际执法中,这种保护常常被忽视或无法落实。 按照《民法典》,她作为“善意第三方”,对于受让的财物不负返还责任。这意味着,哪怕购买者的资金来自非法来源,曹女士也无需退还。 但现实往往骨感,退赃意味着案件的部分问题得到快速解决,而它也让原本无辜的人承担了不该有的负担。 而曹女士也决定向上级公安机关举报,并准备通过法律诉讼追回损失。 对于普通卖家来说,他们很难在交易中完全规避风险,而一旦纠纷产生,他们所能依赖的,除了法律条文的保护外,只剩对执法公正的期待。 劳力士手表早已不见踪影,但它所引发的波澜,却远未平息。 【信息来源:“卖劳力士手表被上网追逃”后续:当事人已向公安部举报 2024-10-16 21:23·现代快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