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邓琼侯恕望朱绍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文艺朱绍杰何文涛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潘俊华邓鼎园
近日,广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传来重大消息:白云山上发现了明朝思想家、教育家黄佐的家族墓群,黄佐及其祖父黄瑜、父亲黄畿均葬于此处。
此消息一经发出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1月15日上午,羊城晚报记者跟随广州市文物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白云区“四普”团队的有关负责人及考古学者前往白云山,实地探访这一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
调查现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朱明敏对黄佐家族墓群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和确认,他表示:“此次发现最重要的历史价值体现在黄佐身上,尤其是明中期,他对广东影响较大。新发现对于研究黄佐及其家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其中,黄佐墓葬碑文显示其去世后被“赠礼部左侍郎”,这个实物线索或将修正《明史》中他被“赠礼部右侍郎”的记载。
线索来自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
雨天路滑,原本难走的山路变得更加崎岖。穿过层层山林,艰难跋涉过一段野路,一行人终于来到白云山栖霞岭上黄佐家族墓群的所在处。
记者现场看到,四周杂草得到简单清理后,三座大型石墓清晰地显露出来。它们依山势而建,由上至下直线分布,均朝向正南方向。
从墓碑上的碑文可知,三座墓葬的修筑年份从上到下依次为明朝正德丁丑年(1517)、嘉靖二十四年(1545)、隆庆元年(1567),白云区“四普”普查队队长冼永城介绍,它们的墓主人分别对应的是黄佐的爷爷黄瑜、父亲黄畿,以及黄佐本人。
其实,黄佐及其家人葬于白云山一事在史料中早有记载,如《番禺县续志》就提到:“明长乐县知县乡贤黄瑜墓、赠翰林院编修乡贤黄畿墓、少詹事谥文裕乡贤黄佐墓,俱在城北白云山景泰坑之聚龙冈。”
不过,由于白云山山体大,山高林密,此前一直没有发现墓葬群的确切位置。“借着此次文物普查的机会,我们发动了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白云区文物机构等多方力量一起寻找,最后从广州市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处获得线索。今年10月底我们前往现场进行了确认。”冼永城在广州市白云区从事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近20年,曾是“三普”的一名老队员,他激动地向记者还原了一次性发现三座大墓的经过。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黄瑜墓,墓碑落款为‘孝孙佐’,我就开始有点兴奋了。再往下走,第二座黄畿墓的碑刻落款依然是黄佐及其后人,这个时候我们有80%的把握发现了黄佐的家族墓群。继续往下,黄佐本人的墓居然也在这里!”
碑文或订正《明史》记载偏差
仔细查看三座大墓后,朱明敏告诉记者,它们为鸭屎石砌筑而成的交椅墓形制,是典型的岭南明代墓。在黄佐墓下方,还散落着华表、精美纹饰的石柱等大型建筑构件,以及一座石制赑屃碑座。
“根据史料记载,以及现场看到的碑刻,黄佐在当时算是高官了。这些华表、龙柱等附属设施跟他的品级有关系,表明墓的规格非常高。”
黄佐(1490—1566),与丘濬、陈献章并称明代广东三大学者,是岭南儒学的集大成者之一。他从正德五年(1510)考取解元,到正德十五年(1520)中进士,再到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提学佥事、南京国子监祭酒。
除了仕途上的成就,黄佐还是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他编写的《广东通志》《广州人物传》《广州志》《香山县志》等成为后世历代学者在研究中依据的经典。
朱明敏特别提到,黄佐主编的《泰泉乡礼》对明代以后广东宗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泰泉乡礼》的推行,把原来士大夫阶层的礼仪逐渐向平民推广,对广东本地宗族的繁衍壮大、宗族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黄佐于1566年去世,谥号“文裕”。据清修《明史》记载,他被“赠礼部右侍郎”,而在发现的黄佐墓葬碑文描述其去世后“赠礼部左侍郎”。“像这种情况,我们会以实物为主,此次发现可能订正了《明史》的偏差。”朱明敏表示。
黄佐创建的泰泉书院也在白云山上
得知发现黄佐家族墓群消息后,白云区历史文化学者张实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查看。
在距离黄佐家族墓群不远的小路上,普查队员发现了一块清道光年间番禺县的禁令碑,碑文内容为禁止乡民毁坏墓葬,以及不准砍伐树木等。
这与《番禺县续志》对黄佐家族墓群分布及周边环境描述相吻合,书中记载:“同一茔域,内分三层,有道光十九年(1839)番禺县张令三乡贤墓禁樵采碑。”张实告诉记者,黄佐家族墓群的发现因此得到进一步佐证。
他介绍,黄佐虽为明代广东香山县人,但其一生很多时间都在广州度过。据史料记载,黄佐的祖父黄瑜早年在广州置业,并率家人迁居广州。弘治三年(1490),黄佐在广州出生,后来又在白云山上创办泰泉书院教学。
“2018年,我当时在做白云私塾相关的课题研究,梳理泰泉书院资料的过程中,留意到书院创建者黄佐就葬在白云山上,但一直没有发现。所以这次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兴奋。”
嘉靖三年(1524),黄佐撰写《泰泉书院兴作记》,详细讲述了其创建泰泉书院前后经过。文章提到,“予以先茔伊迩,买于官,用直三十镒,遂建泰泉书院,兴子弟讲学。左祀先师,右祠祖考。”因祖父的墓地在白云山聚龙冈,黄佐遂把附近废置的景泰寺也买了下来,改建为泰泉书院。
张实告诉记者,现在泰泉书院虽不复在,但景泰寺遗址却保留了下来。而新发现的黄佐家族墓群就在景泰寺遗址所在的白云山上。
全民热情参与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在古代,白云山是达官贵族眼中的风水宝地。冼永城介绍,截至目前,白云山上共发现古墓葬一百多处,它们的年代多以清代为主,而新发现的黄佐家族墓群是其中规模较大的。
调查当天再次探访墓群,冼永城依然难掩激动之情,“这可能是我从业20年来最大的、最有价值的发现!”
在黄佐祖孙三座大墓下方,还有众多黄姓墓葬,初步统计有30余座。冼永城表示,接下来文物普查队将对栖霞岭上所有黄姓墓葬、黄佐家族墓群周边散落的建筑构件进行深入调查。
他还提到,黄佐家族墓群的发现有赖于广州本土历史文化业余爱好者的帮助。通过此次发现,冼永城进一步认识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仅是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的事,更是得到全民热情参与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