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7套播出的《淬火》系列纪录片引发了外界广泛的讨论。
其中在第六集的《同心奋进创一流》节目中,首次披露了中国海军万吨级驱逐舰“延安舰”,在西太平洋海域与美军航母编队进行电子战对抗的细节。
这一信息的披露,不仅展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走向远洋的过程中,所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也揭示了中美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所进行的激烈较量。
纪录片中详细记录了“延安舰”在参加实战化演练期间,与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编队展开的大规模电子战对抗过程。
按照推测,双方的对抗发生时间,很可能是在2023年4月初。
当时“山东舰”航母编队从巴士海峡进入西太平洋海域,而当时美军航母编队也正好在琉球群岛附近海域。
两强相遇,自然免不了一顿较量,于是,中国航母编队和美军航母编队,在琉球群岛的西太平洋海域,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对抗。
对抗背景
2023年4月5日,“山东舰”编队从巴士海峡出发,进入西太平洋海域。4月11日前后,“山东舰”编队抵达琉球群岛石垣岛以南200公里海域。
而美军“尼米兹”号航母则于4月7日左右,出现在距离“山东舰”编队东北方向300多公里的海域。
至4月11日,两舰之间的距离缩短至200多公里。
两三百公里的距离,对于一支航母编队来说,就相当于面碰面。
因为,我们的山东舰航母编队,它的作战半径,至少是在600--800公里,而美军10万吨级航母编队的作战半径,要比山东舰要广,能达到1000公里这样距离。
所以,双方航母编队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
电子战细节
纪录片中提到,“延安舰”当时是作为“山东舰”编队的外层防御舰,执行编队的外层防御任务。
在2023年4月中旬,该舰在西太平洋某海域突然发现东南方向有多批次不明空中目标正在接近。
于是,“延安舰”舰上的传感器平台(包括舰载雷达和被动电子战系统)对这些信号源实施了连续跟踪。
然而,信号源是时断时续的,非常不稳定,在延安舰采取雷达加压措施后不久,东南方向的目标突然消失,相似信号源又转移至东北方向。
这表明,相关的信号源实际上很可能是敌方实施的电子战诱饵,意图截获“延安舰”的雷达信号,并收集相关的电磁信号特征。
面对这一情况,“延安舰”立即对各雷达实施断高压操作,并随即启动了电子战系统,准备进行有源和无源干扰。
同时,“延安舰”也将战情上报给了“山东舰”,请求舰载机进行抵近查证。
反制行动
在“延安舰”实施电子战干扰并发射有源、无源干扰弹的同时,“山东舰”也起飞了三架歼15战机编队,对可疑目标实施查证。
随后,前出的三架歼-15战斗机,在目标空域发现了美军的两架E/A-18G电子战飞机,随即歼15战机对其予以驱离。
护卫与拦截
纪录片还提到,“延安舰”在执行编队护卫任务时,曾全速拦截敌舰,防止其靠近“山东舰”。
最终,该舰通过机动优势,抢占有利阵位,成功将美军军舰驱离。
这一过程展示了“延安舰”在面对复杂战场环境时的强大反应能力和出色的作战性能。
意义深远
此次对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较量,更是中美双方在高科技战场上的真实较量。
比如,中国海军在此次对抗中展现出来的电子战实力,让美军刮目相看,而回顾二三十年前,当时美军电子战能力一骑绝尘,我方曾多次被戏耍。
现在,通过这次的对抗,中国海军不仅展示了其现代化装备的实力,还体现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进行有效作战的能力。
未来,随着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未来的类似对抗中,必将展现出更加游刃有余的能力。
以下是《淬火》节目的部分片段:
作战半径与舰载机有关,还是与吨位有关[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