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遂溪“整换造”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做法入选省“农村土地综合改革”典型案例

羊城派 2024-11-16 20:12:15

近日,由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逐批公开发布。记者了解到,在以“农村土地综合改革”为主题的10个典型案例中,湛江市遂溪县“整换造”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经验做法成功入选。

据相关案例介绍,遂溪县通过以小田变大田“整地”、以拆旧促腾退“换地”、以改造盐碱地“造地”等模式,集成推进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

目前,全县集中连片整治耕地近10000亩、拆旧复垦腾退建设用地近6000亩、盐碱地变耕地3000亩。以“稻+农”等模式破解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及产业单一化问题,在石塘村打造“稻稻薯”示范基地,形成同一块地“一年三熟、高产高效”的成熟模式。向低效盐碱地要生产力,试种海水稻超240种,集成耐盐碱水稻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2套,开发耐盐抗碱耐淹水稻品种,开发耐盐碱水稻加工产品10余种。该做法目前已惠及200多个自然村、上万名群众。

小田并大田,以“整地”模式向碎片化耕地要高效益

以垦造水田为抓手,对碎片化耕地实行连片整治,打造“千亩方”优质田园综合体。具体做法是:

——顶层设计、滚动实施。建立“工作方案+项目规划+作战图表”实施体系,实行国企EPC模式集中资源推进。结合地类分析、地块基础等因素,建立垦造水田项目潜力库,推进分区分批整治模式,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见效一批”项目滚动机制,累计在库项目9个,其中完工的7个项目预计形成水田指标约9000亩。

——重塑空间、标准改造。一方面,在地块数量上做“减法”、均块面积上做“加法”,将闲置和低效的农用地、撂荒地、插花地、边角地等,在空间布局上优化,通过“多田合一”推进农用地统一有序整理。如,附城镇推动14个自然村2744亩碎片化耕地连片整理,田块数量由2831个减少至182个,均块面积由0.97亩提高到13.3亩,形成“千亩方”。另一方面,推动“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标准地改造,形成灌排系统水资源高质循环、农机耕作高效发展布局,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数字化经营管理提供支撑,提质后土地“点土成金”,每亩价格提升2倍以上。

——产业导入、集聚效益。推行“稻+农”,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破解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及产业单一化问题。如,石塘村打造“稻稻薯”示范基地,形成同一块地“一年三熟、高产高效”的成熟模式,成为粤黑合作项目典型,高效产粮模式登上央视新闻、入选广东“十大薯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推行“稻+旅”,通过社会资本加持打造田园综合体。如,附城镇依托现有“千亩方”,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公司、金融机构对接,正推动周边村腾挪建设用地指标年内打造农文旅融合产业。

拆旧促腾退,以“换地”模式向闲置旧村场要新空间

以空村、旧村为重点,率先在全市通过拆旧复垦腾退低效建设用地,拓宽产业、建设空间,破解农村发展“无地无序无钱”难题。具体举措包括:

——“四金增收”让群众愿意拆、可受益。向群众算好经济账、产业账、生态账,建立指标交易获“奖金”、土地流转收“租金”、就地务工赚“薪金”、合伙共营拿“股金”利益联结机制,解决群众旧宅不愿拆难题。试点村从4条推广至目前近200条,村集体获复垦指标收益资金超12亿元。

——“建换农”让产业有腹地、能发展。通过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将旧村场复垦为园地、林地、耕地等,采取“政府支持一点+企业垫资一点+N”启动资金筹措模式和EPC项目实施模式,由中标企业统一人力、机械拆旧,改良土地并增建机耕道路、排灌设施等配套设施,确保复垦土地达农用地标准。累计复垦土地超4700亩、全市最多,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发展“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产业。

——“农转用”让住房更有序、更集约。一方面,奖补建设用地指标向拆旧复垦村倾斜,解决拆旧建新难等问题。如,友华村过去处于边坡滑坡地段,通过拆旧复垦搬迁到新村场,既统一村庄规划建设,又从根源上解决地质灾害问题。另一方面,在拆旧复垦村安排建设用地指标试点打造农民公寓项目,推进农民住宅集体“上楼”,探索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路径。如,坭仔塘村农民公寓作为首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子项目,明年1月可投入使用;北边塘村利用1亩地建设4栋农民公寓,解决26户群众住房问题,建成后较传统模式节约土地近5亩;乾留村农民公寓纳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将利用60亩地建设13栋农民公寓,解决600户群众住宅问题。

改良育潜力,以“造地”模式向低效盐碱地要生产力

开发利用非传统耕地资源,将原本不长庄稼或长不好庄稼的盐碱地通过综合改良“造”出耕地,发展“盐土农业”,培育“潜在粮仓”,变盐碱地为金山银山。

——搭建科技创新共建平台。引入全省最大海水稻产业化企业在海河潮汐区建设海水稻种植试验基地,联动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团队等搭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体系开展科研攻坚,建设海水稻种质资源原生态保护圃试种海水稻超240种,集成耐盐碱水稻栽培技术及种植模式2套,为科研成果转换现实生产力提供支撑。

——探索“双适应”结合模式。“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综合改造盐碱地土壤、水利等,把盐碱地变成普通耕地,除水稻外,也可种植南瓜等作物,实现盐碱地可发展“稻稻+”轮作模式;另一方面开展耐盐抗碱耐淹水稻品种及亩产技术攻关,亩产从200斤提高至900斤,推动选育耐盐碱作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盐碱地长出“金稻谷”的“遂溪模式”被CCTV-1综合频道、央视《新闻直播间》等央媒报道,通过企业向外输出推广种植10万亩。

——建立长效开发利用机制。搭建原材料到深加工链条,种植企业与食品工业、药业类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开发耐盐碱水稻加工产品10余种并实现市场化“双赢”,推动盐碱地再开发再利用。推行联农带农模式,龙头企业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全过程技术指导,采取包收包销模式提高农户种植海水稻积极性,确保盐碱地开发后能长期稳定利用。

“接下来,遂溪县将认真落实上级部署,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推进改革,在‘千亩方’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加速推动项目滚动开发,同步探索‘土地整治+’等多模式实践路径,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百千万工程’实施创造新空间、释放新动能。”遂溪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剑表示。

文|记者余胜容通讯员杨科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4-11-16 22:22

    讲得那么好,我就知征了一条村的水田买给人搞房产了

羊城派

简介: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