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集中300多篇诗歌,既是诗,也是歌。只是年代久远,人们不知它是如何吟唱的,只将它当作古诗看待。不过,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的深入,学者们发现,这种吟唱《诗经》的传统一直还保留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一重要消息将于近日由多方组成的项目调查团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世人公开披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谁来唱,怎么唱
田野调查告诉我们《蓼莪》是怎样一首歌
《小雅·蓼莪》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前两句以“蓼蓼者莪”起兴,表达孝念父母、哀痛悲伤之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古代典籍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发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
2024年,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毛玲、张雄、陈秋怡,《中国文化报》记者王添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苑利理事长的带领下,深入云南省南涧县,对当地彝族的丧葬仪式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他们发现诗经《蓼莪》不但仍活在民间,而且在丧葬仪式中仍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在本次田野调查中,调查团队有了几个重要发现:
首先,从体裁上看,诗经中的《蓼莪》并不是一首典型的感念父母恩德的悼亡诗,而是一首只能在丧葬仪式上吟唱的仪式歌。调查团队在调查贵州省贵定县《蓼莪》传唱人耿文福并希望能尽早采录《蓼莪》时,耿文福表示“这些东西不能随便唱,按规矩,不但只能在白事上唱,甚至只能在白事活动的某一时段上才能吟唱”。
其二,《蓼莪》不是人人都能吟唱的民歌,它的吟唱者只能是丧葬仪式的主持人及其子弟们。调查发现,《蓼莪》传承者、演唱者主要集中在丧葬行业,由于丧葬仪式的特殊性以及《蓼莪》内容的独特性,《蓼莪》的传唱者只能是丧葬仪式的主持人。如在云南省南涧县,仪式的掌坛人是《蓼莪》的唯一传唱者。在湖北省赤壁市,脚盆鼓代表性传承人是《蓼莪》的唯一传唱者。在云南省元江县,“堂祭”仪式的主持人也是《蓼莪》的唯一传唱者,相反,其他人等是不允许传唱《蓼莪》的,原因是父母尚在唱之不吉。当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官方的介入,《蓼莪》的演唱主体也曾发生过一些明显变化。如明成化年间,饱受儒学滋养的地方官员和士绅,为恢复中原传统,在丧葬仪式中就特意加入《仪礼》《曲礼》《小雅》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丧礼的“初献”环节,加入了童子们“歌唱《蓼莪》之诗歌二章”内容。
历经2500年漫长岁月
《蓼莪》为何能在西南地区活态传承至今
随着岁月的洗礼,《诗经》中绝大多数篇目的吟唱腔调都没有原汁原味地流传至今,而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流传至今的《蓼莪》不能不说是一个例外。
那么,为何《蓼莪》能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苑利认为,民俗大抵可分为“深层民俗”与“浅层民俗”两大类。所谓“深层民俗”,是指与信仰息息相关的民俗,如与丧葬仪式密切相关的《蓼莪》即属这一类。而所谓“浅层民俗”,则是指那些与信仰关系不大的民俗,譬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即属于这一类。浅层民俗因为没有信仰的羁绊,比较容易发生改变。如在湖北等地民间流传的有关爱情的民歌《关雎》,虽能看出它的来源是诗经的《关雎》,但传唱内容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譬如荆门市京山县流传的《关雎》是这样唱的:“关关雎鸠在两旁,在河之洲陪新郎,窈窕淑女生贵子,君子好逑状元郎。”而湖北十堰市房县的《关雎》又是这样唱的:“关关雎鸠一双鞋,在河之洲送过来,窈窕淑女难为你,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难为姐做鞋。”这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有了非常大的区别。
但是,在云南省元江县、南涧县以及湖北省赤壁市,这些地区传唱的《蓼莪》,基本上没有大的改动,原因即在于它已经与丧葬习俗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表现出信仰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锚定作用。此外,《蓼莪》的活态传承也可能与其文本传承的超稳定性有关,调查团队发现多地《蓼莪》歌词都誊写在巫师所用的经卷上,因此《蓼莪》的文本才能不加改动的传承至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仪式所用文本与2500年前的文本几无改变。
那么,经过了2500年的漫长光阴,当下传唱的《蓼莪》还能做到原汁原味吗?调查团队认为,从歌词看,说《蓼莪》确实是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并无异议,但《蓼莪》所用曲调是否真的也是以活态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目前尚无法确定。因为从活态传承的《蓼莪》中,我们仍能看出各地的曲调并不一样,甚至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同源关系,但从它们都使用五音这一点来看,还是能看出它们确实还应该有一个更加古老的文化源头。
据苑利先生介绍,目前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蓼莪》主要分布在西南六省。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蓼莪》最早流行于陕西、河南一代,《诗经》成书后,便以文本或是吟唱的形式向外传播。其中面向西南的一支,进入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再无其他外来文化冲击,便在那里积淀了下来。而《蓼莪》的进入,很可能与明朝中期中央政权实施的改土归流以及流官为推行中原丧葬习俗而对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实施丧葬改革的历史背景有关。活态传承的《蓼莪》主要分布在西南曾进行过大规模改土归流的云南、贵州、四川(含重庆)、湖南、湖北、广西等六个省区。
此外,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吟唱《蓼莪》的传统,很可能还与道教的流入有关。在我们看到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丧葬仪式中,几乎所有的丧葬仪式及其所用文本,几乎都与道教有关。如云南省南涧县的丧葬仪式,尽管不乏儒释两教内容,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与道教有关,所用文本也都是道教的科仪,而《蓼莪》就是《开路玄科》的一部分,《蓼莪》的分布与中国西南地区道教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