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外生命存在吗?侯增谦院士在汉分享未来行星探测工程发展设想

极目新闻 2024-11-17 22:31:14

极目新闻记者李碗容

通讯员高翔左盈

宇宙如此广袤,地球生命是否唯一,人类是否孤独?11月17日,第二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行星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天问三号”任务首席科学家侯增谦出席大会。他以《地外生命探寻与行星宜居性研究总体发展设想》为题,阐述了地外生命探寻与行星宜居性演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了相关科学主体和科学问题,探讨了未来行星探测工程的发展路径,希望为2030年后行星探测工程接续任务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

侯增谦院士分享道,生命起源是国际科学重大研究前沿,有望通过行星探测获得重大突破的方向领域。生命起源研究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节点,开展地外生命探寻和宜居环境演化研究有望取得重大影响力的生命起源科学发现,更好地认识地球的现在,预测地球的未来。

他介绍,美国在完成对太阳系七大行星探测的基础上,近年来将地外生命探寻和宜居性列为最优先的科学问题。美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便是NASA第6次旗舰任务,旨在采集火星上的岩石和尘埃样本并将其送回地球。与此同时美国还部署了欧罗马快船、天王星轨道器与探测器计划。目前,我国高度关注地外生命探寻,是国家空间科学发展规划与相关任务的重要内容。侯增谦介绍了中国行星探测工程任务,从天问一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到天问四号的任务。其中天问三号将以火星宜居环境演化为主线,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

侯增谦介绍,地外生命探寻与行星宜居性研究的科学主题围绕行星宜居性、地外生命探寻、生命与宜居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方面展开。地外生命探寻主要关注是否存在活体生命、生命痕迹与生命标志物、如何探寻和检测生命信号。侯增谦谈到,通过研究痕量物质检测方法、开发生命标志物探测技术、研发新概念探测器、研制高精度载荷设备等,有助于捕捉和正确识别地外天体潜在的生命信号,为探寻地外生命提供技术保障。

侯增谦指出,通过分析比较太阳系天体特征,认为金星、火星和冰卫星比较满足生命探寻与宜居性的基本特征。基于对金星、火星和冰卫星已有认知,建议从火星陆地、金星大气和冰卫星海洋等不同场景开展生命探寻。“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我们现在科学上还没有做出真正的判断。从它宜居的条件和生命产生的环境看,是有可能的。这就是我们必须要进行行星探测,去看到底有没有生命。”侯增谦说。

会上,侯增谦还提出了我国开展地外生命探寻与宜居环境研究的发展路线图:2030年代初期,建议建成行星宜居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基本型;2030年代前期,建议实施金星大气采样返回任务;2030年代中期以后,建议发射火星科研站首次任务;2030年代后期,建议实施海王星及海卫探测任务。侯增谦也和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未来行星探测的预期和远景。通过以上探测工作,有望在这些地外天体中发现生命存在的证据,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

据悉,第二届地外建造学术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等承办。大会设置1个主论坛、4个专题论坛,侯增谦院士、王赤院士、杨宏院士、丁烈云院士等51位知名专家学者在大会主论坛或分论坛作特邀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地外建造可持续发展”主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技术创新、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了地外建造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学术交流。

0 阅读:93
评论列表
  • 2024-11-18 12:59

    木星上有生命体 而且木星人的科技发展方向和地球人类完全不同

极目新闻

简介: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