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称,2025年2月18日,美国和俄罗斯直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会面,讨论乌克兰危机事宜,欧洲国家不在邀请之列。于是欧洲各国跳脚了,欧洲领导人们更是在法国巴黎紧急召开会议商讨此事。
嘿,看到这个新闻,我一乐,这不又是名场面再现嘛,熟悉的国家,熟悉的剧本,不过是换个人出演罢了。
我总爱说,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每次都会押着相同韵脚。看多了历史,再无新鲜事。就说这次美俄利雅得谈判吧,翻开历史画卷,你会发现跟当年的苏伊士运河简直如出一辙。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领衔主演有:美国、苏联,主演有:英国、法国,特别出演:埃及、以色列。
2025年利雅得美俄谈判,领衔主演有:美国、俄罗斯,主演有: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特别出演:乌克兰,友情赞助:沙特。
历史名场面再现,那么这份名场面是如何永久地留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呢?
我是青衫弹史,用中国视角看世界问题。
全文共4200字,请耐心阅读,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哦~谢谢!
声明:
本文独家原创,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禁止转载盗版,谢谢~
苏伊士运河危机谁掌握苏伊士运河,谁就控制中东,掌握欧亚大陆,进而左右世界。
英国不能失去苏伊士运河,失去了苏伊士运河,也就失去了亚洲。
苏伊士运河全长不过175公里,却是连接地中海与红海,乃至亚欧非三洲的交通要道,每年大量商船通过,带来巨额收益,而对于商船来说,苏伊士运河省去了绕路好望角的路程与风险。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1875年英国获得苏伊士运河的所有权,法国修了运河结果英国获益,或许是吃相太难看,又或者是平衡各方利益,英国又拉了法国入伙,共同管理苏伊士运河,英法两国在联合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在运河区域驻扎军队,苏伊士这条黄金水道被英法两国牢牢掌握,于是就有了这句广为流传的话:埃及如何花钱,法国说了算,埃及如何赚钱,则由英国说了算。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各大殖民地开始寻求独立,埃及自然也爆发了独立运动,1922年埃及脱离英国独立,可问题是埃及的独立并不包括苏伊士运河,英国方面表示:允许埃及独立已是极大的让步,英国宁可发动战争,也不会放弃苏伊士运河。
请记住这句话,这时候说的有多么硬气,后面放弃的时候就有多么憋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殖民地,法国紧随其后, 英法两国一手构建起殖民帝国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摇摇欲坠,英国王冠上最大的明珠,印度在1947年独立,失去了北美,失去了澳大利亚,失去了南亚次大陆,英国还将失去埃及,失去中东。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称说:我决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名义染指大英帝国的利益,只要我还是英国首相,我就绝对不会把大不列颠世袭的财产交出来,一分一毫也不交!
历史有时候挺有趣的,1955年丘吉尔结束英国首相任期,1956年英国就丢掉了苏伊士运河,这个让英国获利无数的政治遗产,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散了。
1952年,埃及发生军事政变,英国扶植的法鲁克王朝被推翻,埃及共和国建立,苏伊士运河的命运即将迎来改变。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国际社会因此此话而震荡。
将苏伊士运河视之为自己私有财产的英法两国,那是气的暴跳如雷,一个小小的埃及居然敢挑衅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这两个世界霸主,即使是现在衰落了,那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不是可以挑衅的,英法两国更是公开宣称,要给予埃及沉痛教训。
不仅仅威严扫地,更重要的是利益受损,长期以来英法两国将苏伊士运河当作提款机,如今有人要砸了他们的饭碗,断了财源,这怎么能够容忍。
为了夺回运河控制权,英法联合以色列,决定对埃及发动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率先行动,入侵西奈半岛。而英法两国则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安全,向埃及政府发出所谓的最后通牒,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双方停火,并且允许英法两国军队进驻运河区驻扎,否则就要派出军队干涉。
嘿,真是Biao子立牌坊,既要还要。
纳赛尔政府也是够硬气的,直接拒绝了英法两国的无理要求,要知道在那时候,英法两国代表着强大战力,是多少国家心目中不可战胜的神话,结果埃及就敢拒绝英法两国联合发出的通牒,怎一个勇字了得!
纳赛尔政府下令尼罗河流域和苏伊士运河区的防空部队进入戒备状态,保卫苏伊士运河,战争局势升级,英法联军战机轰炸埃及境内重要港口、军事设施的同时,地面部队也开始登陆作战,埃及方面瞬间失去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只能依靠地理优势,死死守住塞得港。
然而,决定战争结果的不在战场之上,而在国际政治舞台。英法联军进攻埃及?抱歉,美元和卢布说了算。
当英法两国给埃及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字迹未干之时,英法两国也迎来美国对他们的最后通牒,
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要求撤军停火,然而英国没有当一回事,1956年11月1日,美国正式向联合国提交申请,要求介入苏伊士运河危机,调停英法德入侵。英法还没有放在心上,11月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通电英法,用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假如一个有核国家对伦敦和巴黎实施核打击,你们会怎样?
真正的最后通牒来了,英国和法国,这两个一手缔造了殖民帝国的前任世界霸主,又该如何抉择?
当英法战机联手轰炸埃及塞得港时,美苏两大国在震惊英法两国的胆大妄为之余,立刻采取行动,美国直接在国际市场大量抛售英镑,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暂停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苏联更是发出核弹威胁,短短48个小时,伦敦金融崩溃。11月7日英法两国被迫宣布接受停火协议,2个月后英国首相艾登引咎辞职,1958年后不甘屈居于二流国家地位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也在一片嘘声当中走向了灭亡。
旧殖民帝国最后复苏的火苗,被美苏用新世界秩序的冰水浇得透心凉,英法两国的豪赌失败了,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旧时代的殖民体系全面崩溃,英法两大帝国赖以生存的殖民体系再也无力支撑一个帝国的荣光,英法两国从此之后从棋手沦为棋子,替换英法上桌的是美苏两大超级帝国。
1956年,朝鲜战争刚刚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要知道美国决定参与朝鲜战争,英法两国可是出了大力气的,英国更是派出三大王牌军:来复枪团、皇家重坦克营和格罗斯特营,结果惨遭团灭,真是大快人心!
英国与美国更是同宗同源,文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亲如父子。美国怎能支持苏联,镇压英法呢?无它,国家利益!
18和19世纪,欧洲列强联手瓜分了世界,这其中英国吃的最肥,法国其次,一手建立起全球殖民体系,称霸百余年时间。两次世界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爆发,欧洲被打成废墟,英法实力大大受损,一方面无力维持世界霸权,另一方面苏联和美国的崛起,势必要与英法这样的前任霸主争夺世界话语权。
实力不足就该主动退位让贤,否则就如同苏伊士运河危机那般,在全世界面前丢掉底裤,将帝国荣光打入尘埃。
强者从来独行!美国从来不需要盟友,只需要跟班与小弟,只要会摇旗呐喊即可,负责决策和瓜分利益的事,权柄岂可假手于人!
1956年英法误判美国会支持他们的殖民遗产看,如今的欧洲仍守着曾经辉煌,抱残守缺,依旧看不懂,幻想着美国还会在乎着盟友利益,带着他们一起分蛋糕。
历史总是用同一块石头绊倒同一批人,曾经美国和苏联联手肢解了英法的殖民体系,如今美国俄罗斯再度联手,历史的剧本从未改变,上桌的始终是美苏两大国,餐桌前的欧洲似乎永远只能等着别人吃完后的残羹冷炙。
从棋手到棋盘,欧洲为何总学不会自立?或许欧洲的文化里就没有主宰世界的文化基因,欧洲主导世界局势的时候,有黑奴贸易的血腥,有着殖民统治的残忍,有着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即使是欧洲列强离开也是给世界留下一堆麻烦,堪称是世界级别的搅屎棍。
如今的欧洲活在美国爸爸的童话里,军事靠着美国,经济依赖着美国,所谓的欧洲军仍旧纸上谈兵,所谓欧洲独立更是国际笑谈,分裂的欧洲吵吵闹闹,再也不是独霸世界的风云焦点。
我建议欧洲各国,正视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欧洲主导世界格局也不过是两三个世纪,回到几千年来,欧洲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正确地位,认清楚配角身份,不要总幻想着上桌吃饭,你只是菜单里的一盘菜!
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国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老老实实跟在美国屁股后,充当配角,毕竟给亲儿子打工,也不算是很丢人,对吧。法国总还有着幻想,试图依靠欧洲再现法兰西帝国的荣光,可也总被现实浇灭,所谓崛起雨打风吹去。
如今在乌克兰问题上更是尤为明显,欧洲在这场博弈中,看似是参与者,但实际上却被美俄边缘化,沦为了看客,甚至是利益受损的一方,再次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从苏伊士运河到乌克兰危机,我们也要看到这其中的相同点,那就是地缘危机。
苏伊士运河连接东西方,沟通亚欧非三洲,控制中东的重要枢纽,谁控制了苏伊士运河,谁就掌握了中东地区的经济命脉和战略主动权。乌克兰,地处东欧,是俄罗斯与北约国家之间缓冲地带,谁掌握了乌克兰,谁将在俄罗斯与北约之间掌握主动权。
埃及从地缘危机中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乌克兰却将自己的国家打的残破不堪,国民流离失所,小国如何在地缘危机中学会生存,真的很考验执政一方的政治智慧。
最后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美可以随时翻脸,背后就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考量。苏伊士运河中,为了维系帝国殖民体系,英法必须要出战,为了建立自身新的全球霸权,美苏也必须打压英法。同样在乌克兰危机中,各方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各自博弈,至于说谁能笑到最后,真的是国家综合实力在背后做支撑,很明显的是,欧洲已然力不从心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却总在不经意间留下相似的辙印。
1956年美苏两大国联手,用苏伊士运河危机撕碎了旧殖民帝国的遮羞布,英法两国苦心维系的殖民体系崩溃,日不落帝国再也无法同时看到日落日出了,英国的势力收缩回到最初的英伦三岛上。完事之后,还要被美国人嘲讽:大英帝国的葬礼上,棺材钉是我们亲手敲的。
2025年,美俄谈判,欧洲被拒之门外,历史仿佛走了一次循环,只不过这次谈的不是苏伊士运河,而是乌克兰,被羞辱的不只是英法两大列强,而是整个欧洲。
1956年,面对美苏两大国的压力,英国前首相艾登在唐宁街10号歇斯底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看着好戏满意地点点头,艾森豪威尔隔着大西洋冷笑连连。如今2025年,欧洲依旧不在谈判桌上,爱舍丽宫的无能狂怒,美俄两大国又有谁关心呢?
从苏伊士运河到乌克兰危机,历史用69年时间证明了一个真理的正确性,在国际政治的宴席上,不备好刀叉碗筷,没有实力上桌的人,终究只能沦为菜单。
参考资料:
1.《苏伊士运河危机与英美关系》杨冬燕
2.《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英) 劳伦斯・詹姆斯
3.《苏伊士运河危机:英国全球霸权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4.《帝国崛起:美国称霸世界之路》(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5.《大国格局:解密第三帝国的崩溃及美苏争霸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美)约翰・托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