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照,林辋溪畔,工人们已忙碌在治理项目现场,汗水与晨光交织,绘就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傍晚时分,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管道如巨龙般延展,将清泉送入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
近年来,惠安县传承弘扬“惠女精神”,以创新为引领,以实干为基石,有力推动治水护水兴水用水,绘就了一幅“河畅、水清、业兴、民富”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也为惠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水动力”。
治水筑安澜水利设施焕然一新
走进惠安,水利建设热火朝天。该县抢抓国家增发国债等重大政策机遇,谋划推进了一批重点水利项目,成功争取国债资金1.5078亿元,形成了项目建设和项目谋划两手发力的良好格局。林辋溪流域治理项目便是其中的典型,该项目涵盖林辋溪源头段、梧塘段至西溪段、螺阳段及辋川峰崎段等关键区域,计划整治河道17.8公里。如今,林辋溪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成为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在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中,惠安投资19.82亿元,全力推进城乡供水项目建设,形成了“一县一网”供水新格局,保证全县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惠安县水利局城乡供水一体化办公室负责人王植强介绍:“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供水不均问题,还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让全县人民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此外,山洪沟治理、海堤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整治、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批项目也成功落地实施,惠安县水利设施焕然一新,为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这些项目背后,是惠安县水利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工程师许春城负责的林辋溪流域治理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复杂的地质问题,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许春城感慨地说:“看着一条条河流变得清澈美丽,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护水守碧波河湖长制成效斐然
河湖长制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的重要制度保障。
近年来,惠安县以纵深推进河湖长制为抓手,通过建立完善河湖“清四乱”长效机制,加强上下游跨区域流域联动协调,加大河湖巡查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河湖违法行为。同时,实施“一日一巡查”方案,确保对“四乱”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在走马埭,河湖长制的工作成效尤为显著。这里曾经是贫瘠不堪的土地,如今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林辋溪和锦阳溪两条母亲河如同生命的血脉,环抱着走马埭,为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河湖长制工作的纵深推进,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空间,也为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安县河长办办公室负责人王凡介绍,“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三年以来,累计投资约4.76亿元,完成了黄塘溪(黄塘段)生态水系建设项目、东桥镇西港溪安全生态水系等多个溪流整治项目,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生态修复能力,惠安县还积极推进惠女水库水质提升项目,稳步推进惠女、菱溪水库“净水渔业”项目,通过科学养殖、生态捕捞等方式,维护水库生态平衡,保障水质安全。同时,加强预警监测,对惠女、菱溪、陈田三座大中型水库开展生化指标监测,增设监测点位39个,及时发现并处理水质异常问题。
兴水承文脉“惠女精神”熠熠生辉
承“水脉”兴“文脉”。在治水护水兴水过程中孕育形成的“惠女精神”,不仅体现在水利项目的建设上,更融入了水利人的血脉中。
惠女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就是“惠女精神”的生动体现。该项目改善灌溉面积0.67万亩,年增节水能力48.58万立方米,全面完善了惠女水库灌区功能以及周边乡镇农业生产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惠女精神”的内涵。
为了加强水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惠安县还积极推进水利宣传教育平台建设。在惠安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别开生面的水土保持主题宣讲会吸引了众多干部群众参与。该县水土保持工作站站长朱君凡表示:“我们通过宣讲会、科普体验馆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水利文化,增强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此外,惠安县还注重将水利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打造具有惠安特色的水利文化品牌。在惠安海岸线上,旧貌换新颜的海湾安澜工程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成为展示惠安水利文化的新窗口,沿海而建的石屋和庙宇,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文化传承。(惠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