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风景如画的珠海唐家湾镇,狭长的海岸线衬出与“岭南第一”“国内第一方阵”中山大学一衣带水的联系。这里是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是珠海高新区举办并委托中大管理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初级中学。
今天,身处“开风气之先”的广东,务实而包容的岭南之风滋养着中大,这所被誉为“南方学术重镇”的顶尖名校也正持续赋能于同样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的附属中学,一项从娃娃抓起的“逸仙计划”,顷刻让一所普通中学拥有了一流大学的视野和高度。
“像办大学一样办中学”
“我顿时感到自己的知识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学习它不仅仅是局限在语数英等课本上的学科知识,其实可以更多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怎么去研究微生物?通过研究微生物如何来预防疾病?”这是初一(2)班林孜涵在活动行将结束时发出的感叹。
11月16日上午,根据《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逸仙计划”实施方案》,初一年级学生43人、带队教师3人及家长代表2人走进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开展研学行动,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座及科学实验等形式,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研精神。
在中大珠海校区海琴三号楼,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志增为孩子们带来《什么是微生物》的科普讲座。面对一群七年级学生,他提及微生物的两面性:“它既像‘魔鬼’,又像‘天使’。一方面,历史上的多次大流行性疾病,包括天花、流感等病毒性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害;另一方面,微生物却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日常食用的面包、饮用的酸奶等,都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制成的。这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万事皆有两面性的哲学问题。研究科学,也是在研究做人的哲学。”
讲座结束后,高志增带领同学们走入学院实验室,实地上手微生物培养实验。他为每位同学分发三个琼脂培养基,让学生们分别将清洁前后的手指轻轻按压培养基表面,将手上的细菌转移到培养基中。让同学们亲眼见证洗手前后手上细菌的数量变化,强化他们“勤洗手、讲卫生”的健康习惯。他又令同学们取一定量的海水样本涂布到培养基表面,让大家感受到海洋微生物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所有在场孩子们“立大志,做大事,登大船,去远方”,以开拓的精神投身科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七年六班的张菡说:“我才知道有这么多领域、这么多专业可以去研究,这当中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随后,“逸仙计划”的学生们走入海琴四号楼珠海海洋科普中心。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以海洋科学知识为脉络,学生们从“海洋观测”角度切入,了解“海洋发现之旅”的故事。探访当中学习海洋科学的诞生、海洋观测新技术、海水的组成与运动、神奇的海底地形地貌及生态系统、珠海海洋特色等知识点,并且重点选取南方海洋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全球首艘无人智能科考母船“珠海云”作为体验展项,使学生们能够获得科考船驾驶的实训级体验。
科普中心将全方位的海洋科普教育体验与实验室现有的展示中心、各类先进的公共实验平台以及多功能讲厅相结合,统筹形成标准、专业、特色相结合的科普教育体系,以实现常态化海洋科普教育和特色科普研习两大功能。其内设置了大批先进真实影音体验设备,让学生们能在陆地上身临其境感受深海。“尽管现场并不是一艘真的船,但它却能模拟出一个真正的海面上的环境,非常逼真。”七年十一班的易梁佳洛说。
尽管海洋并不是中学科目,也不会成为孩子们的一门考试,但海洋孕育生命,孕育全人类的生活,生活的试题却是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在作答,这一场考试没有监考老师,没有明确的考试时间,它贯穿着一个人的始终。“我想,这或许就是孙中山先生最初办学时,最想为当时中国培育的人才类型。”珠海中大附中副校长马风华说。1924年,孙中山曾颁布《大学条例》八条,作为他心中的大学办学典范,第一条即提出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研讨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
“在我看来,最厉害的教师不是管得最好的老师,而是放得最开的老师。”马风华说。
“大学与社会结合,一百年前就成为中大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总方向。我看我们办中学也应该像办大学一样,和社会结合嘛!”马风华谈道,“附中的逸仙计划就是培养顶尖学生和未来领袖的计划。”
“引入高校双导师制,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初中生”
2000年1月,中大珠海校区开始建设。2017年9月,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开办。学校不仅坐拥山海美景,更依托中山大学的深厚学术底蕴和丰富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作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学校,珠海中大附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推出了独具特色的“逸仙计划”。
“逸仙计划”采用双导师制度,由年级内优秀的学科教师与中山大学的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共同担任导师,确保学生在学术和实践方面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专家讲座、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业提升和生涯规划等特色课程。学校定期邀请中山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开设人文与科技类专题讲座,涵盖天文地理、生物工程、大气环境等多个领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组织学生参加珠海市内外研学活动,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开展发明创造、科学实验等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逸仙计划”的引领下,学校积极组织学生依托中山大学资源开展研学活动。学生们走进中山大学的实验室、图书馆、海洋馆等地,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在本次海洋研学活动之前,学校就组织“逸仙计划”的学生参观中山大学的天琴计划中心,了解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前沿科技。从陆地到宇宙,从海洋到深空。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和研究成果,学校积极邀请中山大学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这些讲座不仅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更让学生们有机会与学术大师面对面交流。
“在逸仙计划机制下,每月至少有一次中山大学专家学者莅临我校,为学生们带来前沿的学术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启迪。讲座不仅让学生们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们启迪了学生们的智慧,激发了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马风华介绍,“既研究高深的学问,也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新式大学使命的概括,我们作为附属中学的理念就是要像培养研究生一样培养初中生,而且我们也有实力和信心做到做好!”
双导师制度下,逸仙计划同时采用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绩定期调整班级构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通过逸仙计划的实施,珠海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已成功培养出一批具有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特长突出、学业精进、独立思考能力及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学校不仅开设了机器人、创客教育等特色课程,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近年来,学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实力和成果。学生任知行、钟鑫超的作品《校园光盘行动智能管理助手》荣获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的“创新之星”奖;罗子毅、郑毅的自制电脑动画获评“全国创新之星”……
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重视科技创新教育,购置人工智能教学设备的同时,学校采用普班教学辅以选修课和社团的方式加大对特长生的引导和培养。“这些举措为学生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好的保障条件,也为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马风华说。
“我的理想是成为像今天高教授讲座里提到的那些为治疗病毒或疾病作出贡献的人。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事迹对我有很大的激励。平日里我在学校也积极参与了很多生物方面的活动,虽然可能只是观察一次洋葱表皮的细胞,但我觉得这也为我以后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年四班的熊楚瑜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20世纪80年代曾在中大中文系求学。近半个世纪后,他和老师黄天骥有一次交谈。陈平原说,岭南文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生猛且务实”,黄老点头,接着又补充道:“还有包容而交融。”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近年来对岭南文化颇有研究,他认为,中大的治学传统与学风,深受岭南文化影响。他在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说,岭南文化“务实是第一位的”,其次,只要好的东西“都敢去包容”。“所以我形容岭南文化很杂糅,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中西交融。在包容的基础上交融,最后产生质变,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产物,这就是创新和改革。”
依托中山大学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珠海中大附中也不断创新改革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通过“逸仙计划”、专家讲座、科技教育和全方位发展等举措的实施,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马风华说道:“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秉承逸仙传统,作育时代英才’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图|记者陈一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