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粉彩岁寒三友图帽筒
古代礼仪的精致见证
记者王捷文图
文物名片
主角:黄釉粉彩岁寒三友图帽筒
出生时间: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尺寸:通高28厘米、直径12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你的帽子平时都是怎样收纳的?现代生活中,衣帽架、衣帽钩应该是很多人的选择。而在运城博物馆,有这样一对特别的珍宝——清代黄釉粉彩岁寒三友图帽筒,它为我们呈现了古人在整理收纳帽子时的一些生活习惯及生活品位。
通高28厘米、直径12厘米,乍一看,还以为是笔筒或是放置书画的瓷筒。殊不知,这帽筒的出现,也算是一段历史和民风民俗的见证。那么,这么小的瓷筒,怎么放置帽子,又放置什么帽子呢?
查询资料可知,帽筒起源于清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至民国时期。帽筒最初只是官家在使用,放置的是官帽“顶戴花翎”,所以也叫“官帽筒”,可以说是一定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冠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人素有“冠不落地,鞋不上桌”的礼节与说法。古代官员对自己的官帽格外重视,尤其是清代的官帽“顶戴花翎”,大家在电视剧中应该已经见过很多样式。因帽子后带有长长的花翎,为了能完好放置,专门放置帽子的器物就应运而生。从清初上部支撑面积更大的瓷质球形帽架,到清后期上下大小一致的瓷质帽筒,此类器物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在不需要佩戴官帽时,官帽会被端正地摆放在帽筒之上。笔直的帽筒托起帽子,可以让花翎自然垂落舒展,不仅保证了官帽的整齐和不变形,还有助于散去帽子里的热气和汗气。有时,人们还在帽筒里放些香料。
帽筒虽然只是筒状,但随着时代发展,其艺术性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器型有圆柱、竹节、镂空、高筒、六棱等,材料以瓷为主,还有木质、竹质等;瓷的釉色有青花、粉彩、浅绛彩、矾红彩、珊瑚釉及蓝釉等。表面的纹饰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吉祥寓意、人物故事、神话传说、花鸟山水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帽筒既可以放帽子,又能放置在殿堂、书房、卧室等地方起到装饰作用,可谓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
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帽筒逐渐走入普通老百姓家中,成为放置帽子、鸡毛掸子或小型画轴等物品的工具,或是当作装饰品、陈列品等。由于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民国时期,帽筒还是很多新娘结婚时的陪嫁品。一对帽筒,寄托着人们对新婚夫妇感情和睦、成双成对的美好祝愿。
运城博物馆馆藏的清代黄釉粉彩岁寒三友图帽筒,就让人们看到了古人对待礼仪的重视以及对生活的精致态度。
这两件帽筒为圆柱形直筒式,器型是竹节形,通体施以黄釉,色泽鲜亮。两个帽筒外壁浮雕着对称的“岁寒三友图”,以褐色、绿色、粉色等绘制了松、竹、梅的立体形象,松树高立挺拔、梅花吐露芬芳、翠竹笔直向上,三种植物相映生辉。作为点缀,旁边还有白鹤、喜鹊、麻雀等,为整幅作品增添了几分灵动。
无疑,这对帽筒在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同时,还传递出坚贞高尚的气节和情操,也寄托了人们对平安和长寿的祝福之意。
忽然就想到了一句话:“生活需要仪式感。”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文化发展和审美标准,帽筒的出现,让人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那份雅致。这份智慧和经验,正是一种“仪式感”,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