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看好中拼出来的安徽皖北新“龙头”,何以成为发展上进生?

大皖新闻 2024-11-19 11:38:17

千万人口大市、“百亿江淮粮仓”、“舍小家为大家”的王家坝精神……过往,安徽阜阳给人们的印象中,这些算是积极正面的因素。

如果提起“安徽第四城”“皖北龙头城市”,外界大概很少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这就是今天的阜阳。在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阜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首次赋予阜阳皖北龙头城市的定位。

这样的定位,一定程度上,也是阜阳拼来的:今年前三季度,阜阳市生产总值2672亿元,同比增长5.4%,总量在安徽排名第四。

从曾经安徽人口总量最大的市,嬗变为经济总量靠前的市,成为继合肥、芜湖、滁州之后的“安徽第四城”,进而跃居“皖北第一城”。

称此为阜阳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并不为过。

在很长时间内,谁是皖北龙头城市,在安徽省内一直都缺乏共识。但有一点倒似乎是肯定的:之前很多时候列出的城市名单中,阜阳几乎都轮不上。

但是,在皖北地区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大势下,新一轮区域发展竞合中,阜阳站到了潮头。而区域发展龙头的确立,往往也会对整个区域发展产生实打实的探路、促进和支撑带动作用。

那么,阜阳如何充分发挥皖北龙头城市作用,勇当皖北全面振兴排头兵?可谓重担在肩、挑战在前。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紧迫感,就在前几天,阜阳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率团赴沪苏浙及合肥学习考察。

考察归来的总结会议上,阜阳明确提出,对标学习沪苏浙及合肥胸怀大局、登高望远的战略视野,破除“坐井观天”的狭隘思维、“小富即安”的自满心理、“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推拖敷衍”的漂浮作风,加快补齐视野格局、思路方法、专业敬业、知责担责等方面的短板不足。

这样一种发展“上进生”的状态,显示出阜阳正逐步具备皖北龙头城市应有的气质和的担当。

“产城融合、制造强市”

11月6日至8日,潮涌长三角满意在“阜”务“长三角媒体总编阜阳行”活动来到阜阳市,深入多家企业、政务服务机构等,探访当地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新举措、新变化。

在阜阳市颍泉区的安徽智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台台机器高效运转,正在切割一条条“薄如蝉翼”的纳米晶软磁薄带。

“铁、铜、硅、硼等原材料通过高温熔炉重熔,再经过几道程序,就制成了纳米晶软磁薄带。”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玉忠介绍,纳米晶是一种新型合金材料,纳米晶带材最薄可以做到12微米,相当于不到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被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新能源、无线充电等领域。“比如逆变磁芯、新能源磁芯、车载磁芯等,都是以纳米晶软磁薄带为原材料的。”

据介绍,该公司由来自中关村北京大学科技园的博士科创团队所创办,通过“双招双引”落地阜阳市。一期项目于2020年建成投产,现已具备年产3000吨高性能纳米晶带材及其电子元器件的生产能力,2022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填补了省内高端纳米晶带材的产业空白。

“落户几年来,公司迎来了较快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王玉忠表示,厂房是免租金的,当地政府还为企业协调了发展用地,计划总投资10亿元,分三期实施,拟建成万吨级高频低损耗软磁材料产业园,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频软磁材料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基地。

阜阳是皖北地区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基地。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进以产兴城、产城融合,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及光电显示、生命健康、绿色建筑建材、高端纺织服装等八大先进制造业,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位于阜阳市颍东区的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老化工”企业,昊源化工以“退城入园”为契机,向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产业转型发展,并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颍东化工园区集聚发展。

在昊源化工南区生产控制中心,一块巨型显示屏实时显示园区各区域的画面,它就像一个“大脑”,控制着各类装置的运行。

“我们围绕5G+应用,加大数字化工厂的投入。”昊源化工总经理助理吴珍汉介绍,厂区搭建了SIS安全仪表系统、可燃气体报警系统、有毒气体报警系统、AMS仪表设备管理系统等,实现了从生产控制、安全管理、物料配置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如果监测到有毒和可燃气体的泄漏,会第一时间报警,便于我们立即安排人员前往现场处置。”

据了解,昊源化工成立于1970年,经历过风光无限的鼎盛时期,也曾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016年,昊源化工响应当地政府号召,“退城入园”进驻颍东化工园区。通过关闭老厂,进入新园区,为其带来了调整产业布局的机会。

目前,昊源化工年产110万吨尿素、70万吨甲醇、30万吨双氧水、10万吨可降解塑料、40万吨尼龙66等主要产品,实现了从传统煤化工向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产业转型升级。

阜阳的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仍低于安徽全省水平。在新型工业化上求突破,是其能否把“皖北龙头城市”定位立起来的重中之重。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阜阳提出,立足区位、交通、农业、政策、人口等优势,通过“产城融合、制造强市”的策略,重点发展工业和城镇化。与合肥都市圈联动,积极融入长三角“朋友圈”,加快建设I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万以下),实施高质量、可持续支撑的追赶型发展战略,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拿地即开工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要靠营商环境”,这是阜阳作为发展追赶型地区的一个重要认知。因此,阜阳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

为了让落户企业后顾无忧,阜阳市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政务服务领域,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0.5个工作日办结,招商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平均耗时比安徽全省快19.2天。同时,在安徽各地中率先开展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星期六会商”,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了各地客商来阜投资兴业。

安徽栎玛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苏州搬迁到阜阳的智能制造企业,仅在一年内就实现了从签约到投产。

“这是我们为一家企业生产的智能门锁组件和摄像头的零部件。”在生产车间内,该公司总经理杜运成介绍,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安防监控器、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

为何会从苏州来到阜阳?“2022年底,我们得知公司所在的地方要拆迁,就开始四处找厂房。”杜运成说,苏州和阜阳结对合作密切,在两地的帮助下,2023年初,公司转移到阜阳市颍东经济开发区。更让杜运成惊喜的是,当地政府办事效率特别高,公司不仅实现了“拿地即开工”,也是阜阳三个市辖区中首例“五证齐发”项目,公司在签订出让土地确认书当日,同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

今年3月,压铸车间生产线试运转,基本实现签约、供地、建设、投产一年内完成的目标。目前,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达产后可新增年产5000吨精密金属压铸生产能力,带动就业200余人。

在杜运成看来,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技术、市场、原料、售后服务等可以无缝融合。“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继续增加投资。”杜运成说。

同样感受到阜阳营商环境变化的还有安徽祺力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祺,该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专用车辆的研发制造,相继推出数款礼宾车,2019年落户阜合现代产业园。赵祺是上海人,最初选择在阜阳创业,除了商业上的考虑,还有个人感情方面的因素。“父母是阜阳的知青,16岁之前,我的户口都在阜阳。”赵祺说,阜阳算是自己的第二故乡,所以选择车厂生产基地的时候,便毅然来到了这里。

五年来,阜阳市良好的营商环境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很多帮助,看着企业慢慢做大,得到行业的认可,赵祺越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公司发展涉及很多环节,需要和很多部门打交道,在阜阳,企业和政府的沟通十分顺畅,这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业务中去。不仅如此,阜合园区还为公司提供了厂房支持,2022年底,在阜阳市政府的支持下,公司还完成了合肥建投的首轮融资。”赵祺说。

周末“不打烊”

走进阜阳市市民中心,只见各个政务服务窗口秩序井然,市民在办理各项业务。

快到年底,在市民中心的税务局窗口,前来咨询、办理代开发票的群众比较多。“这一排是我们的自助电脑,像代开发票这种业务,都可以通过网上电子税务局完成。”阜阳市市民中心办税服务厅首席代表陈皓介绍,对于首次前来办理代开发票业务的群众,工作人员会对其进行指导,之后自己在家中就能进行相关操作,“目前,我们99%以上的业务都能通过网上电子税务局申报办理。”

据了解,阜阳市市民中心于2017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进驻部门48个,服务窗口295个,可办理1564项业务。目前,每天办事群众约5000人,每天办件约4000件。

在市民中心“税务+社保+医保”综合窗口,阜阳经济开发区一帆广告经营部负责人房其中仅仅用6分钟就办理完成了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登记、绑卡缴费全部业务,“以前办完这些怎么着也要小半天,现在没一会儿就能办好,方便又快捷。”房其中竖起了大拇指。

阜阳市民中心政务服务大厅还提供特色化服务,实行周末“不打烊”轮岗制度,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涉企服务窗口、“跨省通办”等窗口,为群众、企业提供更贴心、更完善的服务。阜阳市市民中心以政务服务效率提升企业发展效率,是阜阳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阜阳提出打造“满意‘阜’务”营商环境品牌,连续6年开展创优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设立“有话请您说、有事我来办,为群众和企业解难解烦解惑”(即“两有三解”)平台。

针对阜阳人口众多、社情网情复杂实际,组建“1+8+N”平台矩阵:把12345政务热线和人民网网友留言、市长信箱、“互联网+督查”平台、政务新媒体留言、媒体热线等途径收集到的问题,一并纳入总平台流转,全天候受理群众和企业的投诉、求助及建议。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收到投诉意见建议320余万件,办结率超97%,群众满意度达93.4%。

毋庸讳言,对一个后发地区而言,营商环境某种程度上才是发展“硬约束”。以优化政务服务为突破口,从可感知的环节做起,渐进式突破,实现营商环境体系性、不可逆地改善与优化,这是皖北地区背负的共同期待。

作为皖北的“新晋龙头”,阜阳能不负众望吗?(江淮观察)

1 阅读:15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