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治理后的大黑河。
图为治理前的大黑河。
中新网内蒙古新闻11月19日电(张玮孙明峰)初冬的呼和浩特市大黑河上,千余只红嘴鸥、绿头鸭欢快嬉戏,吸引了众多周边市民前来拍照。望着清澈的河面,大家不禁感慨:“记忆中的大黑河终于又重现生机了。”
大黑河是黄河在内蒙古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被誉为呼和浩特的“母亲河”,在呼和浩特市境内全长149公里。
过去,由于河道上游入境水资源量减少,入河水质不达标甚至部分污水直排入河等原因,河道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呼和浩特市锚定“河畅、水清、岸绿、村美、业兴”建设目标,努力将大黑河建设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
2021年,呼和浩特市制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和《大黑河清淤及淤泥处置方案》。从当年7月至2022年3月,大黑河8.62公里河道底泥清理工作全面完成,由此,困扰大黑河30年的底泥污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水质得到改善,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周边环境质量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除洪水期外基本呈断流状态,大黑河形成了多处死水坑。“大黑河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域,其面临的断流问题在黄河流域具有代表性。”中交二航局呼和浩特大黑河尾水湿地净化工程项目负责人庞建国说。2023年初,项目团队在进场前进行实地勘查时发现,施工河段已然断流,形成了12处浑浊的臭水坑,水体指标远超“入黄底线”。
“河道生态基流不足,补水不能‘靠天吃饭’!”为了解决工程掣肘的“缺水之困”,在庞建国带领下,项目建设者们综合城市用水情况,决定向上游辛辛板污水处理厂“借水”。“借水”就是将不能直接排入河道的污水处理厂的达标尾水进行净化,然后作为水源补充给大黑河。同时,建设者们参考国内工程案例,结合大黑河滩涂宽阔、河道与河槽高差大等特质,为其量身订制了一套“荒漠区河流生态修复系统”。
这套“荒漠区河流生态修复系统”包含多种先进的处理系统,就像是给尾水装上了多层“净水滤芯”。作为首层“净水滤芯”,土壤渗滤系统通过土壤的自然过滤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和有害物质;第二层“净水滤芯”是仿自然强化湿地系统,它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最后一层“净水滤芯”生态净化塘系统,通过水体的自然循环和生物净化作用,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了更好应对荒漠寒地的自然环境,保证水质净化效果,建设者们潜心钻研植物属性,明确了“耐污、耐旱、耐盐、耐寒、耐水湿”的选取标准,在生态净化塘里种植了13种约6万平方米的沉水、挺水、漂浮植物,以通过高覆盖率的植物群落构建“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确保工程实现吞“污”吐“清”。“我们参考北方地区水体换水周期的经验,结合各净化单元实际需求,测算确定了4万立方米每天的处理规模,以及11天的最短换水周期,从而有效保证河道水质和水动力条件。”庞建国说。
“河水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平均消减25%以上,水质稳定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实现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建设目标。”庞建国得偿所愿。
如今,大黑河12.7公里水系全线连通,南北岸环线道路全面贯通,河道生态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完)